什么是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出自法语,起源于戏剧,原指在舞台上安排演员的空间位置关系、走位等,如演员是站在舞台中央,还是走到前台边缘;是站着表演,还是坐着表演。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兴起,场面调度被引入电影和电视的拍摄现场,其内涵得到相应的延伸。
电视场面调度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被摄体的调度,如演员的位置、运动轨迹等,这与戏剧中的场面调度的内涵相近,多运用在电视剧、综艺节目、音乐节目中;二是对镜头的调度,即选择何种角度、何种景别、何种运动方式进行拍摄,对镜头的调度几乎体现在所有节目之中,尤其是一些纪实类节目。
当被摄对象是人时,电视场面调度称为演员调度。演员调度是指对演员的位置、走位、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情绪情感等一系列表现元素的安排。例如,在电视或电影的拍摄中,导演会叫演员从走廊那边慢慢地走到走廊这边,或是从走廊那边快速地走到走廊这边,又或者是走到中间时回一下头。在电影、电视剧中,演员们从哪儿开始走,到哪个点开始说话,哪个点停下动作,都是提前规定好的。当被摄对象是物体时,则更多地依靠镜头调度。
摄像机调度是对镜头使用的总体安排,包括摄像机机位、角度以及景别的设计。摄像机机位即摄像机的位置,在确定机位时应考虑用几台摄像机来拍摄;每台摄像机架在拍摄主体的哪个方位,是左边还是右边,前面还是后面;在使用移动镜头时,是从左边移到右边还是右边移到左边。在选择角度时,拍摄者需要考虑选择正面还是侧面,仰拍还是俯拍,客观性视角还是主观性视角的问题。拍摄者还需要考虑是用大远景来表现远距离的广阔区域,还是用中景来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表情、动作、手势,或者是用特写来展现某个具体的细节。
对于电影和电视剧来说,必须综合利用演员调度和摄像机调度,通过精心安排画面内主体及画面外镜头,更为完整有力地塑造人物形象,讲述人物故事,丰富画面信息,为作品主题的阐述提供有力的展示窗口。而对于一些纪实类的片子来说,不能对被摄对象大加摆布,只能通过调度摄像机来丰富镜头语言。
场面调度对画面拍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度得好,能够有力地突出主体,能够更为有效地传递信息或增强画面美感;调度得不好,则会影响画面信息的传递和主题的表达。
与传统戏剧的场面调度相比,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场面调度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优势:
①打破了第四面墙的限制。在舞台艺术中,观众被认为是第四面墙,舞台调度的空间只有三面,而电视场面调度不用考虑观众,不受第四面墙的影响,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②视角更为多样化。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只能在某个固定的位置上从头至尾地观看,前排的观众视野较小,能够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等细节;后排的观众视野较广,但通常只能看清演员的大体形态;中部的观众看到的多为演员的正面形象;旁侧的观众看到的多是演员的侧面形象。总之,剧场的观众视线单一,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戏剧表演。而电视场面调度却能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及机位设置,改变被摄体在画面中的大小、角度、方位等,带领观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看节目,这极大地解放了观众的视线。
③镜头调度成为场面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舞台艺术而言,场面调度一般就是指人物调度,即对画面内表现主体的调度。而电视场面调度除了对画面内主体进行调度外,还会对镜头进行调度。镜头调度突破了拍摄现场的时空局限,可以通过变焦以及各种运动改变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角度等,使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观看同一对象。
④电视场面调度具有强制性。舞台艺术直接把整个表演现场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某一个主体、某两个主体,或者是整个舞台场景。舞台调度的重点是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关注舞台上的某些重要表演。而对于电视剧来说,制作者选择了哪个镜头,观众就只能看到这个镜头,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例如,在表现一个濒临崩溃的人时,拍摄者选择了表现其流泪的眼睛,观众就不能看到其紧握的拳头。电视场面调度的重点是表现观众最迫切想知道的情况,表现最具镜头感、最能阐明作品主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