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角度与主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与主观性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摄体所构成的心理角度,通过分析这两种心理角度的差异有利于帮助摄像人员从深层次把握拍摄角度选择对画面情绪以及观众观看心理的影响,从而不断丰富画面表现手段,根据特定的内容要求创作出更加新颖独特的电视画面。
1.客观性角度
从写作层面讲,客观性角度相当于第三人称描写,在拍摄中是对被摄主体进行写实拍摄。以客观角度拍摄的镜头称为客观性镜头,镜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和态度,位于画面中的主体依照自身的意志行动,不与镜头产生互动。客观性角度拍摄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占主流,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其旁观性,“客观地”反映事件或人物的基本状况,观众在观看时如同亲临现场,目击事件,参与感很强。不干涉、不评价被摄主体,是客观性角度的特点。
客观性角度能够比较真实地还原现实场景,在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中的运用极为广泛。例如,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便大量采用了客观性角度拍摄,观众在观看中如同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美食文化之旅,如图7.23 所示。又如,大型纪录片《大明宫》,全片主要以客观性角度记录了大明宫自唐太宗大兴土木到唐末战乱毁于战火的波澜历史,全面呈现了唐代皇宫生活的风貌。
图7.23 客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的镜头的高度通常与人等高,采用标准镜头,尽量减少广角、长焦镜头的使用,被摄主体一般位于画面中心。
2.主观性角度
从写作层面讲,主观性角度相当于第一人称描写,直接体现被摄主体的观点和视点。从主观性角度拍摄的镜头称为主观性镜头。主观性镜头能将观众与主人公的视线统一,画面中表现的是主人公所看到的景象,观众可以从视觉上、心理上与主人公产生高度共鸣,观众可以自然而然感受到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主观性镜头不宜长时间或者频繁使用,否则过强的现场感容易给观众带来紧张、压抑的感觉,并且可能产生对主观性镜头中过多的运动镜头感觉上的不适应。通常情况下,镜头在主观性角度和客观性角度之间过渡时都有声音或画面提示。
一般情况下,在从客观性镜头转换至主观性镜头之前,可以通过客观性镜头交代所要表现的被摄主体或者通过旁白解说来作为过渡。例如,在好莱坞科幻动作片《超凡蜘蛛侠》中描写蜘蛛侠在都市高楼间飞荡时即先用运动性极强的客观性镜头交代其空间位置,继而转入主观性镜头,观众此时以蜘蛛侠的视角体验其飞翔的自由与惬意。
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段关于主人公在游泳池游泳的场景,是主观性角度应用的一个经典范例——在主人公马小军游出水面后,从马小军的主观视角里,观众看到他的朋友们在岸上看着他。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表情里满是不屑和轻蔑,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之间已经疏远的关系。在下一个镜头里,马小军伸出自己的手,向朋友那边游去,可以看出他是渴望朋友们能重新接纳他的,但紧接着又出现一个主观性角度仰拍镜头,突出了朋友们的主体地位——高大、雄壮,而镜头中的马小军却显得很矮小。
主观性角度通常表现人眼所观察的事物与环境,画面表现更倾向真实。主观性角度通常采用标准镜头,避免使用广角镜头而引起主体物的变形。
总的来说,拍摄角度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拍摄者应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不同的情况熟练地利用各种拍摄角度来为自己的画面表现服务,创作出丰富多彩的银幕世界。拍摄角度在实际中的运用总结如下:
第一,在以叙事为主体的拍摄中,被摄人物的动作与姿态由故事的内容和结构决定,而镜头的角度又由被摄人物的姿态、动作和空间关系决定。当画面中被摄人物姿态相同时,应采用相同的拍摄角度,或平角或俯角、或正面或侧面。当画面中被摄人物姿态不同时,应根据人物姿态的变化作相应改变,对姿态较低的人物采用仰角拍摄,对姿态较高的人物采用俯角拍摄,如此才能形成相对平衡的视觉效果。
然而,有时为了突出故事中的谈话中心,在对被关注的主体采用仰角或平角拍摄时,通常用平角或俯角的方式来处理陪体。
第二,拍摄角度通常由拍摄者的个人风格确定,这在影视作品中更为明显。很多影视作品中,通常都有一种大量使用的拍摄角度,这是由拍摄者的风格决定的。很多导演或摄像人员会在大量的实践中对某一种或两种拍摄角度进行系统地整合、着重使用,从而形成特定的角度使用趋势,并最终构成影片的整体风格。例如,盖·里奇导演的喜剧动作片《偷抢拐骗》中,采用了大量的以正面拍摄为主的主观性角度、主客观角度闪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喜剧效果,这一点在其导演的其他作品如《两杆大烟枪》《大侦探福尔摩斯》中得以展现。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大量模仿了其叙事和拍摄手法,在国内大受欢迎。
第三,在拍摄过程中应注重主拍摄角度的选择。在同一场景中,环境光线运用最明显、空间位置最突出、观看效果最好、景别为全景拍摄的角度,即主拍摄角度。在同一场景拍摄中,主拍摄角度的确定与叙事内容、环境光线、空间位置等因素相关,通过确定主拍摄角度,统一每个镜头的视觉表现效果。
第四,为了画面流畅、有逻辑,不同拍摄角度的切换应自然而连贯。一般情况下,对人物和景物的拍摄应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中间若有相反方向镜头的插入,则会给人带来突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