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景

五、中景

中景景别又称叙事景别,经常用于叙事场面和表演场面。它表现的一般是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或者场景中的局部画面。通过中景,基本上可以将人物上半身的动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全展现出来。其中,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人物的视线、动作线也为表达画面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中景景别中的主体很少位于前景,一般都是处于后景位置,中景景别对环境的表现力弱于全景。

中景是处在近景和全景中间的过渡画幅,中景表现的画面范围大于近景而小于全景,拍摄者在进行中景构图时一定要注意画面主体的大小。以人物拍摄为例,中景的画幅要求是人物膝盖以上的身体部分进入画面,切忌入画范围过大或过小,很多缺乏经验的摄像人员经常将人物小腿部分“截断”,这种不算中景也不算全景的画幅看起来十分别扭。另外,在动态摄像过程中,被摄主体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使用中景时对画面范围的选择应该随着运动主体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要注意的是,被摄者相互间的视线和注意力往往随着说话者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构图随之变化,这时拍摄者既要把握中景的取景范围要求,又要把握被拍摄主体的动作变化以及整个故事情节中心的变化,保证拍摄过程的合理有序与符合逻辑,而拍摄的基本原则是要始终保证画面中心和焦点的协调。在众多景别中,中景画幅范围大小的选择是最难把握的,需要摄像人员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中景景别不要求将主体的外延轮廓线条全部收入画面,而是对人物的完整形态进行分割,使主体的局部出画。外延轮廓线条成为画面结构主线条的可能性降低,而愈渐明晰的是主体内部的线条。在使用中景时,画框靠近被拍摄对象,将被摄对象的部分外形轮廓从画面中排除出去,这种画面设置破坏了画面的外形线,同时近距离拍摄突出了画面主体的内部结构线条,使其成为结构画面的主要线条。例如,在拍摄一辆汽车,当拍摄画面由全景变为中景时,汽车不能全部被收入画面中,其外形线条被分割了,汽车的轮廓在画面内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与此同时,汽车内部的线条如车窗轮廓线条、雨刮器线条等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其往往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成为表现汽车的主要结构线条。对人物的表现也一样,当画面从全景变为中景时,人物的局部被排出画面之外,其外部轮廓线被分割,而人物本身的线条如衣服的纹理、脸部的皱纹等成为画面中的主要线条。由于在中景画幅中被摄主体本身内部的线条占据画面的主体地位,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些线条的运用。而对于不同的被摄主体来说,其内部线条是不同的,摄像人员应该能够发现这些线条并善于将其巧妙地运用起来构成画面。考验摄像人员功力的不是单纯的摄像技术,而是如何运用事物的局部来最大限度上地表现事物本身。这涉及画面的构图,也涉及摄像人员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中景破坏了被摄主体的外形线条,降低了被摄主体外形的地位,但却突出了被摄主体内部结构线在画面中的作用。在实际拍摄中,中景画面可以把被摄主体的运动姿态以及语言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对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在使用中景表现几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如交谈时,画面的结构中心往往是人物视线的交汇点,而不是某个人的具体位置;在表现人与物的关系时,通常选取人与物的连接线作为画面的结构线,通过人物与周围事物的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与全景相比,中景的一大特点是画面中的主体物更少,内容更加单一,但由于距离被摄物体较近,因此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其细节,交流感更强,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绪,使其与画面主体产生共鸣。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中景的画面经常需要中长焦镜头,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画面着重表现的主体外,画面中的其他物体往往作为背景环境处于景深范围以外,是虚焦的。中景画幅通常会压缩画面的空间距离,不利于表现拍摄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画面的纵深感较弱。中景景别如图7.5 所示。

图7.5 中景

在实际操作中,使用中景时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①由于入画范围大小的缘故,中景所表现的画面内容较为单一,无法通过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来突出主题,因此,摄影人员要注意恰当运用其他手法如色彩、用光、明暗、虚实等来强调主题与主体。

②中景长于叙事,具有很强的交流感,能够有力地表现有故事或有情感交流的场景,如人物对话、细节描绘,摄像人员在拍摄中景画面时要尽量避免出现只有一个事物的现象。

③在针对两人或多人的场景进行构图时,要防止画面呆板,学会充分调动各种造型手段,如色彩、影调等进行画面造型,增强画面表现力。

④要特别注意动态中景的拍摄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