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方向的拍摄角度
1.平角
平角是指将摄像机镜头置于与被摄主体水平的位置上进行的拍摄,又称为一般拍摄角度、平摄、平拍。这个角度拍摄的画面与人们平时观察生活的高度相当,容易使观众产生认同感,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此外,这种拍摄角度产生的透视感比较正常,被摄主体不易变形,适合表现具有明显线性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景物,如图7.10、图7.11 所示。
图7.10 平角拍摄
图7.11 平角拍摄
平角拍摄时,镜头的高度应根据使用景别而变化。拍摄人物面部特写时,镜头应与被摄者眼睛等高;拍摄人物上半身时,镜头应与被摄者胸部等高;拍摄人物全身时,镜头应与被摄者腰部等高。当直立的被摄人物与拍摄者高度相仿时,正确的拍摄方法是将摄像机放在头部与胸部之间。另外,还应注意背景简化。
平角能给人带来公正、客观、平等、稳定的感觉,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较为广泛。在使用平角拍摄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景物会被压缩在一起,相互重叠而缺少层次感,不利于空间的表现。有时平角拍摄的画面还会显得过于呆板、平庸。
2.俯角
俯角是指摄像机位于被摄主体上方,由上到下、由高到低进行的拍摄。在人物拍摄中,人物处于镜头下方,会显得头大而身小,给人矮小、滑稽之感,通常用于丑化和讽刺。在广阔环境拍摄中,特别是远景拍摄,镜头居高临下,能够囊括环境全景,易于表现景物的层次、数量,有利于突出空间的纵深感。用俯角拍摄,可以如实交代地理方位、景物数量和远近关系,画面通常饱满有序、严谨实在,能使一定范围内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在画面上得以完整呈现,给人开阔、广袤的观感。俯角最典型的场景表现就是鸟瞰,一般用来展示区域环境的全貌,如图7.12、图7.13 所示。
图7.12 俯角拍摄
图7.13 俯角拍摄
在大型纪录片《看见台湾》中,通过大量的鸟瞰长镜头,为观众展示了台湾城市的旧貌与新颜,以宏阔的视野展示了美丽宝岛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画面表现力极佳,给人无比震撼的感觉。本片也获得了2013 年第50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在BBC 纪录片《行星地球》中,影片大量的鸟瞰长镜头均采用美国军方发明的空中摄像机拍摄,可从一千米外拍摄到物体的超清晰特写。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节目组将各种生物的美妙身姿呈现在人们面前。
俯角拍摄主要依靠摄像机的高度,然而在实际拍摄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拍摄高度不够,这样就不足以显示空间体积和宽广场面。要想达到良好的俯角效果,高度的选取极为重要。作为俯角的极致运用,航拍就是一种代价高昂但效果极优的拍摄方式,给人带来非凡的画面震撼力。
3.仰角
仰角是指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物体,从下向上的拍摄角度。仰角带来的空间透视感与俯角相反,被摄物体的高度比实际感觉要高,给人雄伟、巍峨之感。利用仰角拍摄人物时,能够凸显被摄体的强壮、高大。镜头越低、角度越大,这种效果越突出,压迫感也越强。
仰角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拍摄角度,能给人带来仰视的感觉,具有赞美、称颂的感情色彩,常被用来表现权威、崇高、雄伟的气质,但有时也用来渲染反面的事物,突出盛气凌人、咄咄逼人、飞扬跋扈之感。此外,用仰角拍摄,天空作为背景时,能够避开地面的杂物,简化背景,突出主体,如图7.14、图7.15 所示。
图7.14 仰角拍摄
图7.15 仰角拍摄
在使用仰角时,通常需要结合广角镜头,或者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进行拍摄,这样能够产生近大远小的夸张变形,进一步突出主体的高大程度,给人高耸入云之感。在BBC纪录片《攀爬伟大建筑》系列中,摄像师通过仰角拍摄各地的地标建筑,突出其高大巍峨,为之后表现攀爬之难做了很好的铺垫。
仰角拍摄需要将镜头仰起向上,当被摄物体不很高大时,为取得较低的观察点,拍摄时采取下蹲甚至趴躺的姿势。在降低高度用超低角度仰拍时,摄像机距离地面很近,很容易触碰坚硬物体,贴近水面仰拍时,镜头可能沾上水,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仰角拍摄时应多加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