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摄像方法

三、微电影的摄像方法

1.微电影概述

(1)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时间在几秒到几十分钟不等,经过系统策划的、制作精良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高水平电影。它通常在各种新媒体上播放,人们的观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创作自由性和个人自主性。

(2)微电影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微电影产业还处在新兴发展时期,在制作技术、创作理念、规范管理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微电影这一新型产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未来影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电影发展的层面看,微电影投入的时间、金钱相对较少,成本低,电影人不必过于担心成本回收问题,并且市场准入门槛低,只需要投放在互联网上即可,这一切都有利于减小电影人的压力,使其把心思更多地放在电影本身的创作上,用最真实的想法来讲述故事,而不是为了电影的票房而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难静下心去看一部很长的电影,而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就成了人们最好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人人都想拿起摄像机讲述自己的故事,捕捉生活中的美,而宽松的互联网环境也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平台。

微电影产业可谓生逢其时,虽然现在处于起步阶段,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它必然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3)微电影的特征

①题材内容多样

微电影的题材多种多样,涉及面广,这得益于相对宽松的传播环境,也与其创作者身份的多样性有关。首先,微电影一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相比于电视、电影院,互联网的准入较低,管理相对宽松,在这种情况下,导演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用考虑更多的硬性规定,很多电影、电视不敢或不便于涉及的“敏感性题材”都能在微电影中得以呈现。其次,微电影的创作者并不局限于专业的电影人,只要有简单的设备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微电影的导演。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的加入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团队越来越庞大,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增大了微电影的题材覆盖面。

②表现形式个性化

微电影的创作者并不局限于专业的电影人,其身份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大导演也可以是普通的草根群众。与普通人相比,导演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懂得很多拍摄技巧和套路,也掌握着很多资源,但这也很容易禁锢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其作品容易流于俗套。而对于一些没有专业背景或专业背景不那么强的普通人来说,却能够以最朴实、最真实、最易打动人的方式讲述故事。创作者专业水平、身份地位、职业背景、性格特征等的不同,其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微电影表现出风格迥异的特征。

③步调紧凑

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微电影不能像传统电影那样,大面积地铺展开来,它必须舍弃某些细节,对剧本进行多次提炼,在拍摄时要保证每个镜头的信息含量,确保每个镜头都有一定的叙事或抒情功能,避免使用无关紧要的镜头。由于时间的限制,微电影需要有主次分明的叙事情节、清晰明了的叙事线索、紧凑的叙事节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④与受众的互动性

微电影一般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上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微电影能够更为广泛、更为便捷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一方面,受众的观看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如果有需要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任何想看的微电影;另一方面,受众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评论,而创作者也可以适时反馈,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观众与拍摄者不再互相隔离,他们的互动性更强,而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受众对创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也有利于创作者了解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2.微电影的取景

(1)特写

在拍摄人物时,特写的取景范围是人的肩部以上,而在拍摄其他主体时,需要让被摄主体占据全部或绝大多数画面空间。运用特写能够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物体的细节特征,进而突出画面主体,强调画面主题。例如,在微电影《星空日记》中,当男主角伸手想要触摸天空时,给了一个手部特写,这个特写不仅具有一定的画面美感,还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展现了男主角内心的情感变化。特写在突出细节的同时会减缓片子的叙事节奏,过多使用会导致冗长和拖沓,在使用前必须谨慎考虑,尤其是对于微电影这种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体裁来说,必须保证每个特写镜头都是有意义的,一切都应该为了主题的表达而服务,而不是为了特写而特写。

(2)近景

近景的取景范围是人物的胸部以上,或是让被摄主体占据画幅的一半以上。在微电影中,近景一般用于表达特定的含义,在使用时一般可以采用虚化背景而将人物的眼睛以及面部表情作为拍摄主体。一般来说,微电影讲求画面美感,在拍摄时要注意拍摄角度的选择以及灯光的使用,是否需要补光,补多少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好的近景对表现人物对话、表情、独白、动作,以至人物内心的情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景

对于拍摄人物而言,中景的取景范围是人物膝盖以上的部位。中景的信息含量大,在微电影中的使用很普遍,通过它不仅可以把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展现出来,还能把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场合都大致交代清楚。在使用中景时,要考虑人物位置、服装造型及拍摄角度等问题,注意营造空间的纵深感,让人物从环境中突出出来。

中景在微电影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使用中景。

(4)全景

全景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全身或某一场景的全貌。在全景中,环境与人物同样重要。使用全景不仅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场合,还能完整地刻画主体的外部轮廓及肢体动作。在使用全景时,必须要注意不能让人物的头顶和脚部位于画面边缘上,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免破坏画面的美感。另外,在这样一个既突出环境又突出人物的画面中,要注意人物的服装色彩、妆容与环境的协调。

(5)远景

在远景中,人物只占画面中极小的一部分,或者不包括人物。使用远景能很好地展现某种辽阔、壮观的场面,具有一定的情感意味,能够引起观众的深思或回味,常用在开头或结尾。远景在微电影中的使用并不是很多,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展现情绪,表达情感,确定电影的基调,这对于微电影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星空日记》中反复出现的星空远景,有力地表现了男主角在梦想与现实中不断挣扎的情绪。

3.微电影的画面构图

构图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对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微电影也不例外。与传统电影、电视剧相比,微电影需要的镜头数量相对较少,制作周期也相对较短,但对画面质量的要求却不会降低。微电影工作量较小,拍摄者更应该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追求画面构图的美感。

(1)主体

微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应该有丰富的信息含量,画面的主体必须突出,以便让观众迅速抓住重点。在具体拍摄中,应如何有效地突出画面主体呢?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可以使用:一是可以通过对空间位置的调度,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处,让观众的视线自觉地落到主体物身上;二是可以利用色彩、光线等形成对比,通过着装、道具等元素改变画面主体的颜色,使其与背景区分开来。

(2)陪体

对于画面来说,陪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以烘托主体,对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有重要作用。对于微电影来说,在构图时一定要恰当地处理画面的陪体,通过对其空间位置、色彩、大小、光线等的安排,使其与主体区分开来,为主体服务。

(3)背景

画面构图有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那就是简化背景,这对微电影的拍摄尤为重要。画面中任何一个背景都应该为主体、主题的表现服务,或者至少不能干涉主体。一般来说,有两种常见的背景简化方法:一是虚化背景。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处理技巧,当不需要背景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背景时,可以利用长焦距、远距离、大光圈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二是单一背景。在拍摄中,可以尝试选择天空、森林等较为干净的场景作背景,使观众的视线能落到画面主体上,或者利用不同的光线,如逆光、侧逆光等来简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