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构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摄像构图的基本原则

电视画面构图是影响镜头美感及意义表达的重要因素,好的构图形式能够为电视节目增色不少。对于直接把控镜头质量的摄像师来说,追求完美的构图方式不仅是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电视画面构图形式并没有统一的硬性规定,不同节目类型、不同摄像师的风格会有所差异,但无论构图方式有何变化,都必须遵循一些基础性原则。

1.要鲜明地揭示主题

影视作品的主题意图、创作思想主要通过一个个画面表达出来,作为画面结构方式的构图理所应当为作品的主题表现服务。摄像师在进行画面构图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个镜头究竟想表现什么,想突出什么主题,把能为主题服务的造型元素合理地调用起来,不能为了构图而构图。

2.要有力地突出主体

是否鲜明地突出主体物是衡量画面构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好的构图形式能够很快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使其一眼就能看到画面主体,从而有效地传递信息。在进行画面构图时,摄像师应该准确地分清被摄对象的主次,并利用位置、光线、色彩等造型元素使主体物始终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处,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有别。

3.要均衡画面结构

均衡原本是力学上的概念,应用到影视中是指画面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观看影视作品时,观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画面的影响,结构均衡的电视画面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带来稳定感和舒适感。

具体来讲,可以从人物头脸、主体、主体与陪衬关系、明暗深淡、色彩5 个方面去了解。

(1)人物头脸

在拍摄人物侧面时,画面会以人体为界分为两个版块,一般来说,以脸部一侧为重,应多留些空间;后脑一侧为轻,少留些空间,甚至后脑之后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空间。这样既能给人物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如图4.1所示。

有时候使人物脸部前方空间小于后脑空间,使画面产生失重之感,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力,如图4.2 所示。

图4.1 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空间

图4.2 脸部前方空间少于后脑空间

(2)主体

当主体采用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出现在画面中时,给人带来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借助主体自身的肩头、手以及与主题有关的书、花、茶杯、扇子等陪衬物体作“衬垫”来稳定画面主体,使画面重新达到平衡,如图4.3、图4.4 所示。

图4.3 主体倾斜

图4.4 借助主体的肩头和手

(3)主体与陪衬关系

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为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如图4.5 所示,人物是主体,为了使画面保持均衡,特意在人物的对面堆放了一些物件。

图4.5 物件陪衬主体

(4)明暗深淡

在人物摄影构图中,一般以深色为重,淡色为轻。通常,可用小面积的深色块面与大面积的灰色或淡色块面进行平衡。如果遇到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浅,轻重不够协调,可在过深的部位选择淡色的景物作“衬垫”,也可在过淡的部位选择深色的景物作“衬垫”。但深底淡景与淡底深景要有一定的对比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增减视觉重量、平衡画面的作用,如图4.6 所示。

图4.6 明暗衬垫

(5)色彩

色彩不同,视觉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艳色为重,冷色、晦色较轻。色彩的平衡规律是以小块面的暖色或艳色对应大块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脸部小块面的暖色周围,可安排块面较大的冷色,这样既便于突出主体,又可使画面色彩达到均衡。

4.要大胆地打破陈规

从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到现在,其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刻板延续的。电视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摄像人员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构图水准,而不是墨守成规,刻板地模拟经典作品的构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