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摄像概述
1.电视纪录片——荧屏上的真实
电视记录片是真实反映生活的,对真人真事进行系统报道的电视节目。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必须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拍摄内容,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这就要求纪录片的拍摄必须运用一种非虚构的艺术手法,即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来对其进行加工和展现。以影像为媒介,通过展现真实性来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思考。但是纪录片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纪录片是一门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艺术,应该采取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和心态去理解纪录片。但无论纪录片怎么发展,纪录片始终要坚持以下两个特性:
(1)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属性,不真实的纪录片不能称其为纪录片。但所谓的真实性只是相对的真实,影像毕竟不能与现实等同,它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在创作纪录片时应该坚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对其进行加工、升华,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实。
(2)功能性
纪录片的英文名是“documentary”,意思是“文献的、有文献资料价值的”。纪录片应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问题、揭示问题,是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的一种途径。专业领域认为记录片有四种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
把握好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才能在拍摄时对全局有整体的了解,一切的拍摄手法都要符合纪录片性质的要求,不能使用摆拍等虚假拍摄手法,以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保证拍摄画面有丰富信息含量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审美性和趣味性,力求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发挥到极致。
2.电视纪录片类型概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纪录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题材内容划分
按题材内容划分,纪录片的类型见表9.1。
表9.1 按题材内容划分
(2)按风格样式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是在纪录片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类型学理论,来自美国著名纪录片学者比尔·里克尔斯。他将纪录片分为六种类型,见表9.2。
表9.2 按风格样式划分
3.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概况
中国的纪录片起源于20 世纪初,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1958 年拍摄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 周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电视纪录片的起步期(1958 年到20 世纪70 年代),主要包括新闻纪录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发展不完善,题材主要着重于政治宣传。例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到农村去》就反映了当时知青下乡,干部下放劳动,建设农村的政治要求。《周恩来外交风云》则展示了领导人出访等政治事件。《收租院》是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代表作,以泥塑群像为对象,再现了旧中国农村压迫与反压迫的事实。
②电视纪录片的探索期(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主要包括电视专题片。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蓬勃生机,电视记录片在题材和拍摄方式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政论片和风光片成为主流片种,如《迎接挑战》就是宣传改革的政论片,《河殇》将纪录片与意识形态作了不恰当的捆绑,更是掀起了议论的热潮。同时,风光片注入了“祖国”和“民族”等宏大的主题,如《丝绸之路》《望长城》等,这一时期的风光片都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制作,气势恢宏。
③电视纪录片的拓展和提高期(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主要包括多元化电视纪录片。20 世纪90 年代初是电视的黄金时代,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和手法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不单单注重宏大主题,而更多地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流浪北京》讲述了北漂生活的酸甜苦辣,《毛毛告状》记录了打工妹维护自身权利的故事。央视栏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将镜头对准社会弱势群体,回归生活。一些纯纪录片栏目也开始运营,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1993 年成立)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2002 年成立)等都有力地推动了独立制作纪录片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创新,这一时期的纪录片较多采用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还原真实,如《圆明园》《大国崛起》等。并且在这一时期,各大国外频道也瞄准中国市场,BBC 在中国拍摄了《美丽中国》等纪录片,Discovery 在中国推广“新锐导演计划”,通过国际交流,我国纪录片拍摄水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除了与科技技术密切相关以外,还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时代背景不同,话语结构就会有差异,纪录片的拍摄题材和手法也不同。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看清当前纪录片的发展形势,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拓展题材范围,创新艺术风格,增强思想深度,是今后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