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位摄像技巧

三、多机位摄像技巧

1.多机位设置原则与技巧

相比于单机位,多机位拍摄具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地反映被摄主体,还能够提高拍摄效率,减少制作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机位越多越好。机位数量的多少需要由节目规模大小、场地空间大小以及具体的制作需求决定。机位设置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机位数目最少化原则;二是单个机位功能最大化原则。

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机位越多越能拍摄到精彩的画面,于是费尽心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金、技术支持来增加机位数量,但事实是机位越多,各个环节工作的失误率也增大。机位越多,现场机位工作区会增多,这会增大穿帮率;机位增多,导播需要同时监看和调度的讯道数增加,听、说、看、切的工作量增加,这对其注意力的分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能盲目地追求机位的数量,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坚持机位数目最小化原则。这里提倡的机位数目最少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少,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个机位,坚决不浪费一个机位。通常情况下,导播可以通过调机减少机位数目,或者针对节目进行的不同阶段来部署不同的机位分工。

“机位数目最少化原则”与“单个机位功能最大化原则”密切相关,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位数量意味着导播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每个机位,即将每个机位的功能最大化,这要求各机位既要保证有针对性的分工,又能兼顾其他任务,从而达到不浪费任何一个机位的目的。单个机位如何实现功能最大化,取决于它的位置、属性和它与其他机位的配合。

如图9.35 所示为央视《实话实说》的机位图,1 号机负责拍摄观众,2 号机负责拍摄全景,3 号机负责拍摄嘉宾,4 号机是负责拍摄主持人的一个可移动机位。导播将4 号机设置在现场大屏幕与乐队之间,与1 号机位置形成对应关系。4 号机既提供主持人的近景,还可以提供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交流的中近景,还可以配合1 号机提供观众席全景、观众组、观众单人近景的补充镜头。4 号机机位三脚架带有脚轮,可以作小范围移动,满足了主持人在观众席周围走动时拍摄的需要。这档节目的机位设置很好地体现了多机位设置的两个原则,其中4 号机位承担了多项拍摄任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多个角度、多个景别的画面。

图9.35 《实话实说》4 机位

机位设置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机位数量、每个机位的具体位置、每个机位的具体性质以及各机位形成的整体布局关系。对于每个机位来说,为了实现其功能最大化,导播需要从它的具体位置和性质上考虑,通过它与其他机位的多样化配合来拓展它的功能。

2.多机位拍摄技巧

在多机位拍摄中,除了各部门团队的默契配合外,摄像师的个人基本功也很重要。一个成熟的多机位摄像师,除了掌握一些摄像的基本技巧外,如跟焦、构图、运镜的节奏、抓取画面的速度,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捕捉精彩画面,并且还不能和其他机位的画面重复。

(1)机位三坐标

机位三坐标是指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这3 个坐标是影响画面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确定了这3 个坐标,具体的机位也就随之确定了。在拍摄之前,应该确定拍摄方向,拍摄方向改变了,画面的形象特点、背景和意境都会随之改变。一般来说,拍摄方向有前、后、左、右、左前侧面、右前侧面、左后侧面、右后侧面共8 个方向。在拍摄运动主体时,尤其要注意拍摄方向,遵守轴线原则,避免越轴。

拍摄角度一般可分为平摄、仰摄和俯摄3 种。在拍摄方向、距离不变时,改变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高低,就会形成以上3 种拍摄角度。拍摄角度不同,画面上地平线位置的高低、远近景物在画面上的纵深及展开程度都会发生变化。平摄时,被摄对象不易变形,能给人以平等、亲切之感。仰摄一般用于突出被摄对象的气势,如塑造建筑物的高大、表现人物腾空、跳跃的动作等,极具张力和气势。俯摄时,画面由远及近地铺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场面中物体的层次、相互位置、地理环境等,能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觉。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焦距与物距是影响拍摄距离的两大主要因素。同一对象,用同一焦距镜头拍摄,距离远近会使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大小发生变化,即距离的远近造成了景别的变化。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的远近和拍摄范围的大小、景深长短成正比关系:物距远,范围大,景深长;物距短,范围小,景深短。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样的景物。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景深扩大,将主体推远;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所得景深最符合人眼观察的结果;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景深缩小,主体被拉近。

以电视访谈节目为例,简要分析如何从这3 个方面考虑机位设置。

①拍摄方向。在拍摄电视访谈节目时,需要着重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和面部表情,一般以正面拍摄和斜侧面拍摄为主。如在有观众的演播室谈话类节目里,受访嘉宾通常会对着观众席讲话,这时就应该选择正面拍摄。斜侧面拍摄要保证能看到被摄对象3/4 的人面像,即45°拍摄。这个方向既可以表现人物面部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还能展现出很强的交流感。

②拍摄角度。电视访谈节目大都选用平角度拍摄,这样显得客观、公正,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增强采访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③拍摄距离。电视采访中最常用的景别是中景、近景和特写。中景有利于表现谈话双方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谈话场景。近景弱化了人物的手势和姿态,但有利于让观众看清人物的细微表情变化,侧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特写比近景更进一步,侧重展现谈话的精彩之处以及谈话者内心活动剧烈时的表情变化,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泛着泪花的眼睛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狡黠转动的眼珠能让观众洞悉人物的内心。特写的运用要契合谈话内容,当内心强烈的情感在表情上有所体现时才能使用。

(2)运镜的节奏

运镜的节奏是指镜头移动速度的快慢。在运动拍摄时,除了甩镜头等少数特殊镜头外,镜头推进速度要适当,节奏要符合人们观看事物的习惯。运镜过快过慢都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节奏过快,会让人感到浮光掠影,节奏过慢又让人感到沉重呆板。摄像师在拍摄时要注意落幅和起幅,一般需要有几秒的短暂停留,这不仅能让观众有时间看清楚,也为镜头的组接留有余地。

除此之外,在多机位拍摄中,摄像师要根据节目的节奏以及其他摄像师的运镜节奏来调整自己的节奏,所有机位的运镜节奏都要尽量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画面的和谐流畅。

(3)捕捉画面的速度

在多机位拍摄中,导播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镜头调度,工作量极大,很多时候他无法给摄像师详尽的指令,这就需要摄像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力。例如,在拍摄某电影音乐节颁奖典礼现场时,很多明星嘉宾都散布在台下,以最快的速度抓拍到奖项获得者是每个摄像师必备的能力。一般来说,摄像师可以将镜头调到全景状况下迅速寻找,发现目标时快速拉近。切忌透过观景器去寻找目标,取景器有限的方框会造成很多死角,摄像师应该用双眼搜寻整个现场。

(4)对角交叉摄像与安全机

图9.36 对角交叉摄像

如图9.36 所示,1 号机和3 号机呈对角交叉状,以舞台中心为界,分布在台下左右两侧。1 号机负责拍摄舞台右侧,3 号机负责拍摄舞台左侧。这两个对角交叉的机位通常负责拍摄近景或特写,有时也拍一些舞台中景。2 号机架在正对舞台的居中位置,一般称为“安全机”,主要负责拍摄舞台的全景或大全景,当发生紧急情况而无适当画面时,导播会将画面切换到2 号机。

2 号机主要负责拍摄大全景、全景和中景,要避免拍摄近景和特写画面,否则很容易和1、3 号机的画面重复。2 号机拍摄的全景或大全景主要用于节目的开场或结束以及在1、3 号机出现问题时用于救急,中景的拍摄就是抓取节目内容的部分主体。

多机位摄像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电视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任何技术和技巧都不应该是最终目的,它们只是一种手段,需要为内容服务,探索多机位摄像技巧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各种节目服务,对多机位摄像的研究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