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的摄像技巧
1.电视新闻摄像镜头的运用
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作为电视画面最小的表意单位,镜头对电视新闻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镜头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电视新闻摄像中的镜头分为空镜头和叙事镜头。空镜头是与新闻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的镜头,叙事镜头是直接记录新闻事件的镜头。空镜头的运用一般是引入新闻事件或是在多个叙事镜头中起承接作用,有的空镜头能够反映新闻事件的背景环境。例如,在进行节假日活动的报道时,记者常常会拍摄活动现场的布置。再如,北京电视台关于北京龙潭春节庙会的报道,一开始的镜头就是鲜花拼成的福字,观众自然会想到春节各地民俗庆祝活动,如图9.11 所示。叙事镜头是新闻的主干,叙事镜头一定要层次鲜明,逻辑严谨,表达清晰。一个好的新闻摄像作品应该是多种镜头的综合运用,记者应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2.电视新闻摄像画面
图9.11 电视画面(11)
电视新闻摄像对构图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画面中主体物明确,突出主体并不意味着主体一定要位于画面正中,还可以通过模糊背景、虚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新闻摄像也要求构图美观,但是在现场拍摄时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确定拍摄方案,记者在前往新闻现场前应事先在大脑中模拟拍摄。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记者需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一边拍摄一边构图。在出镜记者的拍摄中构图尤为重要,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要拍一个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在内的交代性镜头,如果记者在新闻开始时露过面,交代性镜头也可以拍成以被采访者为主体的过肩镜头。当采访对象的回答较长时,一般以中近景或特写来表现,有时也需要拍摄记者或主持人的反应镜头。在记者出镜的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画面的简洁性,对路过围观的群众要进行劝阻,否则造成画面混乱。出镜画面的处理不能太过单一,出镜记者应该根据背景情况适当走动,画面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记者在进行正式拍摄之前最好先练习。让出镜记者练习文稿和走位,确定路线和速度之后,摄像人员决定自己的移动路线,必要时可以在地上做记号。
新闻摄像虽然不同于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等艺术创作,但是也要坚持一定的审美原则,特别是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光线太暗时一定要进行人工补光或是重新选择出镜地点以保证画质清晰。对于画面背景而言,最好能够选择反映新闻事件的背景或者选择现场有代表意义的景物作为背景。如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日本民主党副代表石井一中,采访地点没有选在办公室,而是在室外演讲活动的现场宣传板旁边,这个背景既可以表现新闻背景,又不至于使采访显得过于呆板。
3.特殊拍摄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电视新闻的拍摄中。记者通过运用各种特殊手段能捕捉到很多具有高价值的画面,这大大提升了电视新闻的质量,在告知观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在大型新闻专题片中尤为常见。
(1)航拍
航拍是指记者在飞行器上对新闻现场进行拍摄的方式。无人机、直升飞机、热气球等飞行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视新闻的拍摄中。航拍一般是俯拍镜头,目的是以宏观的视角展示新闻现场。在航拍过程中要防止画面抖动,以免影响画面质量。
航拍是在运动情况下进行的拍摄,主要是以全景俯视的角度交代现场环境。航拍可以突出拍摄物体的气势,景深层次多样,是一种先进的电视新闻拍摄方法。航拍多运用于大型场面以及记者无法进入的危险地区或是自然景观的拍摄。
例如,在新闻《黄河宁夏段进入封河期 空中航拍:封河尚未稳定》中,冬季黄河封河尚未稳定,记者无法在黄河河面上进行拍摄,而使用航拍能够俯视整个黄河宁夏段,从航拍的画面中观众可以看见部分还未封住的河面上的河水以及在水流影响下整块移动的冰块,如图9.12 所示。
图9.12 电视画面(12)
(2)多机位拍摄
多机位拍摄在大型新闻报道中很常见,它是一种相对于单机位的拍摄方法,是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或者空间对同一个或者相关联的新闻事件的拍摄。多机位拍摄的优点是丰富了新闻素材,增加了新闻信息量,有更准确的抓拍和抢拍。多机位拍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场景的多机拍摄;另一种是异地同时的多机拍摄。
同一场景的多机位拍摄就是运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在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在这种形式的多机位拍摄中,一定要分清主机和副机,主机在新闻拍摄中起主要的拍摄功能,副机拍摄的画面作为主机画面的补充和完善,以丰富新闻素材,补充画面信息。
异地同时的多机拍摄是对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蒙太奇(狭义)是指影视作品连接的方法,异地同时的多机拍摄就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拍摄是关于同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是与之相关的其他新闻事件的报道,这样通过剪辑可以形成平行蒙太奇的效果。
多机拍摄的画面要有关联性,这要求记者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在拍摄前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最好能够分配好各自拍摄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拍摄顺利进行。
4.新闻摄像注意事项
(1)电视新闻摄像的协调工作
在拍摄之前,记者要与拍摄对象取得联系,与其沟通协调好拍摄的相关事宜。拍摄对象有的是单位,有的是个人,有的单位在拍摄之前需要征得宣传部的同意,这就要求记者在正式拍摄之前要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或完成一些手续。在对个人进行拍摄采访之前要征得个人的同意,不能强行对他人进行拍摄,否则会损害他人隐私权。摄像记者还应与出镜记者做好协调工作,出镜的表达内容、时间长度等都应该大致协调好,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够提前走位,以免拍摄时出现镜头跟焦不准等情况。
(2)电视新闻摄像的准备工作
记者在正式出发拍摄前应该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对拍摄地点基本概况的了解,对新闻事件概况的了解,检查摄像设备是否正常,摄像机电池是否有电,话筒是否能够录音,最好能够带上备用电池,对拍摄目的和大致的拍摄方法也要有总体规划,以免拍摄时慌乱。
记者在进入新闻现场之前应该对新闻拍摄地点有大致的了解,虽然有的事件事发突然,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但是在前往现场的过程中,记者应该利用手机等工具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了解拍摄地点,查阅事件的最新动态,利用现有的资源为新闻拍摄服务。
到达新闻现场后要再一次检查设备,特别是检查同期声录制是否正常,有一些刚入行的记者达到拍摄现场会非常兴奋,直接开始拍摄,等到拍摄完后才发现同期声没有录制,只有画面,这样的画面基本没有用处,这就要求记者外出采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开机后仔细检查声音系统;二是拍摄时要保持声道的统一;三是净化环境,尽量避开非新闻事件的声源。有的记者虽然录制了同期声,但是现场杂音太大,不能听清有效的声音信息,失去了同期声的作用。特别是在进行现场连线的时候,由于是直播,不能后期修改同期声,因此一定要保证同期声录制环境的干净,而在录播的新闻节目中,如果同期声环境杂乱,可以通过特别的科技手段进行声音的处理。
此外,记者遇到抢新闻或是深入危险地区采访时,应该穿着舒适、得体。而在对不同群体进行采访时最好能够在服饰上符合该群体的要求。记者最好随身带上记事本,记录在拍摄前自己的一些灵感和构思,以免到达后紧张忘记之前一些好的想法。记事本还可以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为新闻报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