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声画蒙太奇
声音语言本身具有扩大信息量,让人联想到对应的意境,达到加强画面立体真实感、表情达意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约定俗成,不同的声音元素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意向。譬如,“哗啦啦”的声音让听者自然地联想到流水,“轰隆隆”的声音让听者自然地联想到行进中的列车……也正是这种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为意境的打造以及声音蒙太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基于声音本身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视听思维,引发联想的这一作用,可以通过对声音元素的编排剪辑,创造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听觉世界,达到新的艺术张力。
影视中的声音语言包括文字语言、音乐、音响的选配等综合性处理。声音元素本身也具有多样性这一特点,其多样性不仅表现在音源的丰富多样,还体现在其在与不同画面结合时表现出来的不同主题。除了声画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质对应关系外,出于特定的艺术目的,打破生活中音画合一的关系,对音画元素对应所进行的新的组合编排,达到全新的艺术效果。声音语言也有打破时空局限的作用,能够将不同时空的镜头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对声音语言的整合处理以及通过声音语言进行的时空转场称为“声画蒙太奇”。声画蒙太奇主要分为声画平行和声画对立两大类。
1.声画平行
声画平行是指声音元素不去具体地解释画面的内容,而是与画面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填充新的平行信息,扩大画面信息量。
比如,“转换音源”。拍摄流水时,没有直接配以“哗啦啦”的流水声,而是加入鸟叫声、不远处农妇洗衣时的交谈声等,虽然音源没有直接呈现在画面里,但是声音元素所引发的联想却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声音和画面共同营造了环境的和谐,扩大了作品的信息传递量。
在纪录片、专题片以及许多新闻节目中,声画平行突出的表现在于信息量的扩大。也就是说,在拍摄和剪辑完主要画面之后,更多的关于事件的具体细节需要旁白以及解说词来呈现。采用声音语言平行介入画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①在许多电视节目中,事件发生具有即时性,缺乏现实素材。特别是在历史专题片中,事件发生的年代太久远,可能仅存的画面信息只有一两张历史照片,事件本身无法通过声画同步的方式来表达。
②即使现实素材完整(如新闻、纪录片等电视节目),但为了精炼、高效、准确地传递信息,也需要加入旁白解说。
声画平行相较于声画同步,具有更大的表达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而观众也会通过对画面信息和解说的音画平行整合,对事件建立详细的、完整的了解。
声画平行的关系还表现在有意使声音在情绪、氛围、节奏以及内容等方面与画面主题相辅相成,深化表达。奥尼尔曾说,“我能用100 种方式写一则新闻报道,但我会找到最佳的画面,并用最好的导语来配这一画面。”音画合一所带给受众的立体体验可以帮助影视作品更好地渲染氛围,突出主题。比如,潺潺的流水声配合逶迤向前的小溪画面可以让受众切实地感受到平静祥和的氛围。又如,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纪录片《心灵与智慧》中,编导选取了田间奔跑的孩童、劳作的百姓、荷枪经过的军人等较零碎的镜头画面进行叙事,而与之相配的是一首轻松明快的越南歌曲,画面完美地用影像的方式勾勒了音乐的氛围,使声音成为叙事的主体。音画的平行互补突出了战前越南祥和、安适的田园生活。
2.声画对立
声画对立是出于对特定艺术效果的考量,使得声音与画面在情绪、氛围、节奏等方面相互对立,使声音元素具有寓意性或者暗示性,从而突出本质主题,达到艺术张力。比如,在表现快乐的画面内容时,使用委婉哀伤的背景音乐,就会与本身快乐的画面内容产生对立效果,突出深层蕴含的悲剧性本质主题。
在社会约定俗成中,画面和声音存在一定规律的逻辑关系,在声音元素的剪辑编排时,要对影像与声音各要素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选取适应的要素,建立全新的艺术关系。在打破生活中音画合一的关系的局限后,突出了思想感情对感觉世界的影响,使音画元素实现了更高层面的结合。
比如,在著名的纪录片《英与白》中,在拍摄“英”接受训练以后被关在铁笼子里的片段之后,编导插入了一个在院子里枯坐的小女孩的镜头,画面与“英”的生存环境相同,同样被一条条的水泥栅栏所分割、封闭。与此同时,其配乐为“找朋友”的童声合唱。童声的简单和快乐与压抑的画面产生对立,凸显了人类与动物同样的孤独、无聊的生存状态,最终完整地表现了“英”被控制、被利用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