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音语言

一、声音语言

(一)声音语言的分类

影视声音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音乐、音响三大部分。

1.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是屏幕上的人物在互相交流以及表达思想时必需的重要声音之一,主要包括同期声、解说词、旁白、演员对白。通过“讲述故事”以及“推进情节”的方式,文字语言有叙述客观事实、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等作用。除此之外,也有塑造人物性格、侧面烘托人物性格气质的作用。文字语言是最基础的声音元素。

根据声音文字语言的不同声源,将其进一步划分为画内语言(来自画面之内)以及画外语言(来自画面之外)。

(1)画内语言

画内语言主要由对白、独白以及群声组成。对白是电视作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具有明显逻辑联系的对话;独白是人物独自表述或者倾吐自己内心活动的语言;群声又称为群杂式背景人声,来自画面现场中非主要人物或者若干群众角色进行交流时发出的语言。

在电视剧中,对白与独白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人物在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所思所想,往往与其单独与自己对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想法不一致,对白与独白的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塑造立体的人物性格。

混杂的群杂式背景人声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特定场景下本来就能听到的声音,能表现情节的环境氛围,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比如,节目中在以菜市场为背景展开画面时,背景会出现各种叫卖声和人们的交谈声等,这些群杂的声音是发生于现实之中的,能调动观众在菜市场的具体生活经验,提高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

(2)画外语言

画外语言主要由旁白以及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形式。旁白是一种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声语言,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或者说明事件的发展脉络;内心独白是指当画面中的人物默不作声时,从画面之外传来人物的说话声,这时一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表达心声。

在专题片等以语言为主的电视节目中,旁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新闻报道中,由于拍摄所限,画面往往不能展现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这时“旁白”就能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出现,补足画面空缺的事件信息,完整地讲述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在纪录片中,文字语言很多也是通过旁白的形式来展现的。

文字语言在整体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但在不同的电视节目中,其整体风格和作用有所不同。比如,在以新闻节目、访谈节目以及专题片为代表的语言类电视节目中,这类节目本身所需的客观公正性和通俗性,其文字语言需要简明易懂,客观准确,从而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在娱乐性综艺节目中,文字语言具有更大的趣味性目的,通过主持人、观众、选手、嘉宾等趣味性浓厚的语言互动,让观众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以电视剧为代表的电视节目中,其声音文字语言需要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在有限的时长中,达到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推动叙事情节走向的目的。

2.音乐

影视作品作为语言、声音以及画面的统一体,仅靠镜头的剪辑和编排,或者单纯的文字语言,并不能成为感人肺腑的电视节目作品。

音乐是指在拍摄现场或者后期制作中加入的乐音元素。通过与文字语言、音响或者画面语言的配合,能够创造全新的声音意境,更好地渲染和抒发感情,表达主题。音乐是一种人类的共同语言,能够在出现的瞬间,很快地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3.音响

音响是指除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的统称,也称为“效果声”。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有动作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动物音响等。在电视节目发展初期,音响多用于重复画面上已出现的物体的发声情况,随着影视传播观念以及音效科技的进步,音响逐渐作为剧作元素进入影视声音创作的结构中。

动作音响是指节目中各种角色进行各种活动时,其动作发出的声音,如跑步、走路、开关门窗、切菜做饭等动作发出的即时声响;自然音响是指自然环境中现存的各种声音,如电闪雷鸣、小桥流水等;机械音响是指机械装置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如汽车的引擎声、门铃声、钟表声等;动物音响是指动物发出的声音。

音响的存在可以更好地呈现和刻画现场背景,增加画面叙事的生活气息,烘托剧情氛围,扩大观众的视野。

(二)声音语言的作用

电视作品是由画面语言以及声音语言共同组成的,然而在电视作品的早期,观众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是“默片”。1900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巴黎放映,10 年之后同步声音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可以商用。声音技术的革新快速推动了电视作品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声音语言本身具有强大的叙事抒情作用。在电视节目中,声音语言首先加强了内容的真实感;其次有效地渲染了氛围,提炼和升华了主题。同时,声音语言还能打破时空局限,完整地呈现事件信息。

1.声音语言能加强内容的真实感

人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声音语言的缺失会对生活的“立体感”以及“生动性”造成一定损坏,观众会不自觉地产生对画面内容的怀疑。而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可以加强画面信息量和真实感。敲门的动作画面配以敲门的声音,更让人感觉接近真实的生活本身;汽车的喇叭声、喧嚣的人声、商铺小店老板的叫卖声等,通过这些音源的加入,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比如,单纯靠视频画面的剪辑,很难生动地表现主角的内心活动以及所思所想,而声音元素的出现则增强了表达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人物间的独白、对话来传达,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来表达人物心情。寂静的考场中大家沙沙写字的声音,空旷的山谷中时远时近的声音回响,密室中紧张的呼吸声,这些特定情景和氛围,都是单纯的视觉形象无法比拟的,只有配以声音语言才能反映空间环境和背景。

2.声音语言能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心理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语言,尤其是特定的音响和音乐,能够衬托和渲染人物的心理。音响、音乐以及文字语言的配合能够传递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即使是同一声音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呈现出不同的、相应的环境氛围。比如,在寂静的考场中,沙沙写字的动作音效会产生环境紧张的氛围,而同一声音配以夜晚安静的自习室,则能烘托出学生们勤奋努力的整体氛围。灵活地运用声音语言,可以事半功倍地渲染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氛围。又如,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传来高远的歌声,即使画面上不详细交代声音的源头,观众仍然不会觉得突兀,而且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空间环境的广阔和纵深。电视节目中常出现的工厂机器声、战场的枪炮声,林间的溪水声等,都能给人不同的感受,烘托不同的环境氛围。

相对于音响和音乐,旁白、对白、独白等文字语言在电视节目中更多的是刻画人物性格。比如,林黛玉在荷锄葬花时自己吟着《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体现了其寄人篱下以及对时间飞逝的感伤。

3.声音语言能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

人的许多抽象感情、思想活动以及特定事件的意义是难以用画面直接表达的,许多关于历史背景的画面素材也是处于缺失状态。就画面传递本身来看,即使是通过叙事蒙太奇、组接的镜头也很难完整地表达事件信息。在取材难度较高时,声音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历史专题片中,可以在一张历史照片出现在画面中时,以此展开旁白叙述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又如,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平民惊恐害怕的面部表情可以配以侵略者粗暴地搜索家中物品时互相对话的语言、物体摔落时的碰击声,以及外面士兵列队整齐的步伐声,声音元素的多样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表现在声音语言在转场的应用上。这一方面经典的应用是“鸡鸣天亮”,在电视节目中出现农村生活时,通常这样表达:前一组镜头是乡村静谧的夜晚,繁星闪闪;后一组镜头是天亮了,在这两组镜头中,镜头的连接处用鸡鸣声来转场,增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感,以流畅自然的方法向观众提示了时间的变化。通过声音语言的应用,将原本不同时空的画面镜头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时空本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