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画面的拍摄角度

二、影视画面的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摄像机拍摄时所选取的视点,具体可以理解为摄像师在进行构图时运用摄像机取景器观察、选择,最后决定下来的摄像机位。拍摄角度是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画面造型元素,拍摄角度决定了画面形象主体的轮廓、线性构架,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情感倾向。拍摄角度反映了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它由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3 个要素决定。

1.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一周360°的相对位置,即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和侧面。拍摄方向发生变化,画面主体的形象、轮廓等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如图4.22 所示。

图4.22 拍摄方向

(1)正面

正面拍摄是指摄像机在被摄体的正面方向进行拍摄,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及横向线条,给人以稳定、严肃、静穆的感觉,如图4.23 所示。

正面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面部表情,有利于观众与画面人物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增强观众的亲切感和参与感,如图4.24 所示。

正面拍摄的不足之处是物体透视感差、立体效果不明显,不利于营造画面空间的纵深感;表现方式较为平面单一,画面缺少变化,比较呆板,不利于突出强调画面主体;运动空间被压缩,不利于展现动感。

图4.23 建筑正面拍摄

图4.24 人物正面拍摄

(2)正侧面

正侧面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在与被摄主体正面方向呈90°角的位置进行拍摄,即通常所说的正左方和正右方,如图4.25 所示。

正侧角度拍摄有助于突出被摄物体富于变化的外部轮廓线条,表现其外形特点;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运动线”,对拍摄运动的物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拍摄人物对话时,能有效地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线”,展现谈话双方的空间位置关系,给人以稳重、平等及均衡之感。

使用侧面拍摄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空间透视感差;其次在表现人物对话时,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长时间运用侧面角度拍摄,因为这不利于突出谈话主体的主次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等,而这些信息对于一段谈话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图4.25 《人狼共舞》剧照

(3)斜侧面

斜侧面拍摄是指摄像机在被摄对象正面、背面和正侧面以外的任意的一个水平方向进行拍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右前方、左前方及右后方、左后方,如图4.26 所示。

斜侧方向能弥补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在画面造型上的不足,丰富画面信息,增强画面的灵活性和可视性;能使被摄对象本身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变为与边框相交的斜向线条,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图4.26 斜侧面拍摄

(4)背面

背面拍摄是指摄像机位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进行拍摄。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中所拍人物的面部形象及表情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能够设置悬念,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兴趣。从背面拍摄人物时,一般以人物的肢体动作作为主要的画面造型语言来表现内心情感,如图4.27—图4.29所示。

图4.27 纪录片《老人》剧照

图4.28 《喜宴》剧照

图4.29 《人·鬼·情》剧照

2.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这种高度的相对变化形成了3 种不同的情况:当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高度持平时,成为平角;当摄像机镜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时,成为俯角;当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时,成为仰角,如图4.30、图4.31 所示。

图4.30 拍摄高度示意图

图4.31 拍摄高度实例图

(1)平角拍摄

平角拍摄是指摄像机与被摄物体高度相等时进行拍摄的方式,其画面效果接近于人眼平视的效果,较容易被观众接受。一般来说,使用平角拍摄不易使被摄体产生变形,给人一种客观、公正、平等、冷静、亲切之感。平角拍摄的画面平稳、端正,形象主体平凡、和谐,是新闻摄像常用的拍摄高度,如图4.32 所示。

使用平角拍摄时,要注意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避免地平线平均分割画框,否则容易造成空间隔离之感,还会让画面显得呆板、单调。

此外,在用长焦镜头进行平角拍摄时,会压缩前后物体的空间距离,使画面形象更加饱满,对于一些特殊场面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夸张作用,如拥挤、堵塞。

图4.32 平角拍摄

(2)俯角拍摄

俯角拍摄是指摄像机位于被摄体的上方进行拍摄,是一种由高到低、由上往下的拍摄角度,常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之感,如图4.33—图4.36 所示。

图4.33 CCTV《新中国大阅兵》

图4.34 《辛德勒名单》剧照

图4.35 《巴顿将军》剧照

图4.36 《红高粱》剧照

俯角拍摄使地平面上的景物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一般来说,俯角拍摄具有如实交代地理环境、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往往严谨、实在。

俯角拍摄在表现人物活动的时候,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方位和阵势。一个事件的发生,俯角可表现其整体气氛,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俯角不适于表现人物的神情和人与人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

俯角拍摄人时对象显得萎缩、低矮,画面往往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

(3)仰角拍摄

仰角拍摄是指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的拍摄。仰角拍摄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到高的仰视效果,如图4.37—图4.41 所示。

仰角拍摄常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物体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仰角拍摄能将纵向伸展的主体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体现主体的高度和气势,如高大的树木。仰角拍摄会压缩背景、凸显前景,采用广角镜头时,会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

仰角拍摄中的主体显得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视觉重量感比正常平角大。画面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主观感情色彩,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情绪。

图4.37 敲钟

图4.38 仰拍

图4.39 《巴顿与蒙哥马利》剧照

图4.40 《公民凯恩》剧照

图4.41 《菊豆》剧照

3.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至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拍摄方向和高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范围,在影视拍摄中称为“景别”,如图4.42 所示。

图4.42 国庆50 周年阅兵截图

(1)远景

使用远景时,画面以表现远处的人物、景物为主,主要被摄体——人物、景物处于画面空间的远处。这类画面的表现主体以景为主,环境景物是画面中的造型主体,以景抒情,以景表意,而人物只是构成一个画面的点缀,如图4.43 所示。

图4.43 远景

(2)全景

相比于远景,全景中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比例关系增大。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大约是画面高度的1/2。全景景别并不像远景那样较强调环境画面的独立性,而是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相关性以及人物存在方式的合理性,如图4.44 所示。

图4.44 全景

(3)中景

中景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物大半身或膝盖以上的部分。使用中景能很好地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肢体动作,以及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景常用在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等大景别与近景、特写等小景别之间进行过渡,如图4.45所示。

图4.45 CCTV《对话》(一)

(4)近景

近景的取景范围是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并占据一半以上的画面空间。在近景画面中,画面主体形象非常突出,环境只是作为背景存在,空间特征基本消失。近景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变化,如图4.46 所示。

图4.46 CCTV《对话》(二)

(5)特写

特写是指人物或被摄主体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特写画面排除了环境因素和一切多余的元素,画面较为干净、单一,具有“重点强调”的功能,如图4.47 所示。

图4.47 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