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特色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所谓“治未病”,是指人在未病时,也应保持健康的理念,不忘治理、调理身体。《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书中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为后世医家对中医预防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难经·七十七难》就治未病的“既病防传变”内涵做了明确的举例论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后代医家孙思邈等对治未病有很好的体悟、发挥,如《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提出:“古之善为医者……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甚为相合。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更是充分发挥“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自从现代医学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治未病”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的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现代医家将治未病与现代一些术语、概念结合起来,更明晰、详细地阐述了治未病在生活、健康中的有关内容及意义,如祝恒琛主编的《未病学》,王琦主编的《中医治未病解读》,龚婕宁、宋为民主编的《新编未病学》等著作都从各方面对治未病进行了阐发,更彰显了治未病的意义。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专列一节对“治未病”进行了论述。书中写道,“治未病”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止传变;三是愈后防复。对每一方面内容又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使大家认识到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含有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体现了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