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季养生
(一)秋季少年儿童防病保健原则
秋季是肠炎、痢疾、疟疾等病的多发季节,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中药,如板蓝根、马齿苋等煎剂,对肠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人们常称之为“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状况。预防秋燥除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外,还可服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玉竹、梨、冰糖、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二)秋季少年儿童要预防呼吸道疾病
刚到立秋,有不少家长唯恐天气凉了,孩子会伤风感冒,早早就为他们添加衣服,孩子因此容易患上热伤风。常言道“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人体体温调节是靠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不要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
秋季养生应预防伤风。秋天早晚温差较大,气候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南北的温差也较大,在气候多变的环境下,一些抵抗力或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较差的少年儿童,很容易患感冒。这个季节感冒的特点常伴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痰液难出等一系列上呼吸道黏膜津气干燥的现象,简称为“燥象”。燥象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秋季预防感冒的具体措施为:一是注意避免感染。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应注意保暖,天凉时酌情添加衣服,睡觉时应盖好被子。若吹电风扇,需注意风量不宜太大,避免直接对着人吹。少出现在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被传染。二是进行食疗。对于凉燥患者来说,可煮葱加淡豆豉汤,或用老姜、红糖煮水喝,喝完可以适当加衣盖被以助发汗。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胃口不好的患者来说,可食用热稀饭,吃完后也可以适当加衣盖被以助微微发汗。而感冒期间除非虚证明显,不宜随便吃补药,否则病情会恶化。对于温燥患者来说,应多吃阳桃、柠檬、葡萄、柚子、梨等含维生素C或凉润的水果。如果感觉口干舌燥或痰难出,要多喝温开水,喝水时宜先将水含在嘴巴中,再慢慢咽下去,对润喉、化痰、祛寒有一定的作用。三是及早就医。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早就医,以免病情恶化。在临床用药方面,在医生指导下温燥宜选用辛凉甘润的药物,如桑叶、薄荷、菊花、杏仁、贝母、沙参、梨皮、枇杷叶等。临床上常用桑杏汤、桑菊饮等方加减治疗。凉燥应采用温润、化痰宣肺的药物,如紫苏叶、橘红、前胡、白术、百部等。临床上常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四是要提前预防。早晨起床后,开窗通风。用冷水洗脸,用淡盐水漱口,再到室外散步、爬山、做操。晚上用热水洗脚,用淡盐水漱口,用开水冲泡红糖或白糖、鲜姜末喝,也可睡前饮适量开水。早、晚用食醋在房内各熏蒸一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三)秋末儿童应预防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肺气通于秋,医学统计资料表明,在哮喘患者中,60%以上在12岁之前发病,而80%以上在秋末时节发病或复发。在医学上,专家们称之为“儿童秋末哮喘”。秋季的气温和湿度容易致使室内尘螨大量繁殖、空气中的致敏成分明显增加,哮喘患儿气道内的过敏性炎症便会由此而加重,使得患儿气道处于十分敏感的高反应状态。到了秋末,虽然气温骤然下降,尘螨大量死亡,空气中致敏成分逐渐减少,但气道内的炎症及高反应状态的消退仍需要很长时间。如果遇上冷空气来临,患儿吸入寒冷的空气以后,就会导致哮喘病的发作。加上冷空气到来的季节也很容易造成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因而秋末成了哮喘发作的高峰期。儿童秋末哮喘的症状,有时表现得并不典型,一般是以咳嗽为主。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多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时,常伴有哮鸣音和气喘。患儿在咳嗽前,一般没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等表现。如果服用抗感染药物并进行止咳化痰治疗,往往不见好转;一旦用些平喘和抗过敏药物,咳嗽就会明显得到控制。
预防儿童秋末哮喘,重要的是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原。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致敏因素,常见的有灰尘、花粉、霉菌及尘螨等;有些食物,如鱼、虾、蟹等海产品也是致敏源;近年研究发现,药物也是不可忽视的致敏物质。第一,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寻找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因素,并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第二,家长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感冒。第三,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要陪孩子做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第四,在气候骤变时,尽早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会给患儿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应积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倍关心体贴患儿,使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四)秋季少年儿童应预防急慢性咽炎
急慢性咽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常由伤风感冒引起。不少人在秋季会感到咽部干燥发痒,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塞着,不时呛咳出少量的痰液,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其实,这就是因秋季气候干燥而引发的慢性咽喉炎。
秋季宜时常湿润口腔以防咽炎。防治慢性咽炎应做到: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避免不良刺激,并经常用盐水、苏打水、硼酸水漱口,注意口腔清洁;口含薄荷片或四季润喉片、西瓜霜片。
(五)秋季少年儿童饮食应预防胃肠道伤害
度过漫长的炎热夏季后,人们食欲大减,舌头的味觉也显得不那么敏感了。因此,在夏季日常饮食中,营养学家们倡导少年儿童多摄取些清淡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而进入秋凉季节后,人们的食欲增加,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养生保健,避免肠胃受到损害。从科学饮食的角度讲,秋季饮食内容的变化要循序渐进,切勿骤进大鱼大肉。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经过夏天饮食结构的转变,进入秋凉季节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
(六)秋季应注意腹部保暖
由于秋凉的刺激,容易使一些孩子原来患有的胃病复发,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在秋季生活中,患有胃病的孩子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一方面多参加一些锻炼,以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吃东西要定时、定量,少吃冷饮,避免过热、过硬、过辣。
(七)舌抵上腭可预防秋燥
秋季气候干燥,不少孩子会觉得口中发干无味,甚至出现舌干燥、裂纹、芒刺等现象,这些都是津液虚耗或热盛伤阴之症。在治疗上述症状时,有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即舌抵上腭。此法能起到沟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使督脉上升之气化为津液,下降到口里,再慢慢咽下。经常舌抵上腭,可改善口干舌燥的状况。因此,秋季预防秋燥宜舌抵上腭。
(八)夏秋之交应预防湿气
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很容易伤人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坐卧湿地所致;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不要在树下、河边及其他阴暗潮湿的地方长时间坐卧休息或露宿。居室和学习场所应注意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在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用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饮暴食。此外,用莲子、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