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脾、肾、心肌、淋巴结的炎症性病变。
其潜伏期一般为2~3天,长的5~6天。主要临床表现为:
病程中可出现以下特征性表现:“草莓舌”,疾病初期舌覆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形似草莓,故称之;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又称为“杨梅舌”;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如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帕氏线”。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该病的自然病程受到干扰,症状不典型,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脱屑等症状较轻,但仍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并发症,损害心脏、肾及关节。
未病先防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的飞沫经呼吸道而传播细菌,也可以通过皮肤伤口传播。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1)本病流行时,孩子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2)隔离患者住院或家庭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3)儿童机构发现猩红热患者时,应严密观察接触者7天。认真进行晨间检查,有条件可做咽拭子培养。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4)被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被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可利用暴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5)室内空气要流通,但要慎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既病防变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给予充分的营养、热量。在发热、咽痛期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抗菌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能迅速消灭病原菌,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为感受疫疠之邪,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卫气同病,气营同病。治疗以清泄邪毒为主。中医辨证分为六型。
(1)邪郁肺卫型。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或见腐烂、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点,状如锦纹,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选解肌透痧汤加减。
(2)邪郁肺胃型。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或无恶寒,咽喉红肿疼痛,可见糜烂,或见呕吐,皮疹显露,少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治以表里双解,清热透疹。方选清咽栀豉汤加减。
(3)痧毒化火型。症见高热烦躁,口渴引饮汗少,咽喉鲜红肿痛,白腐糜烂,吞咽困难,疹赤周密,便秘腹胀,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气泄热,凉膈解毒。方选清心凉膈散加减。
(4)毒炽气营(血)型。症见高热烦躁,口渴引饮,面赤汗出,咽喉肿痛糜烂,甚至阻塞不通,痧疹密布,弥漫全身,色红如丹,成片成斑,甚者色紫如瘀点,舌质红绛或舌红生刺,状如“杨梅舌”,脉数有力。治宜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选清温败毒饮加减。
(5)余毒损心型。症见低热不退,下午、夜间明显,乏力汗多,胸闷心悸,肢节酸痛,易疲劳,面色白,发热时潮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苔少。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宁心。方选炙甘草汤加减。
(6)疹后伤阴型。症见午后潮热,咽喉轻痛,皮疹消退脱屑,干咳无痰,纳少唇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清肺养胃,甘寒生津。方选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二)护理
1.日常护理
卧床休息直至疹退后1周,方可下床活动;患者用过的碗筷、衣服、玩具均应煮沸消毒。不能擦洗的物品,可在户外阳光下暴晒5~6小时。痰和鼻涕应吐在纸上烧掉。保持皮肤清洁。疹退后皮肤会脱屑,内衣勤更换,被褥常晒太阳;注意口腔卫生。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体温、食欲等,出现高热时可以物理降温,如冰袋头部降温,或温水洗浴,或口服退热剂。
3.饮食宜忌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汤、牛奶、面条和面包,还可添加适量豆制品、瘦肉等。
(2)在出疹期间,患者可因发热出现大便干燥,此时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如饮用西瓜汁、鲜梨汁、鲜橘汁和番茄汁。多吃带叶子的蔬菜,如白菜、芹菜、菠菜、豆芽菜,带叶子的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可帮助清除体内积热而通大便。也可吃清热利湿的冬瓜、黄瓜等。
(3)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胡椒、姜和蒜。
(4)忌食发物,如鱼、虾、牛肉、螃蟹、羊肉、香菜、茴香等。
愈后防复
该病如治疗不当可引起肾炎和心肌炎,因此应积极就诊。治愈后应当参照本病“未病先防”,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