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时称为发热。
发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通常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并不完善,且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较成人更易于感受邪气,出现高热等症。
未病先防
(1)中医认为儿童是纯阳之体,易产生内热,最易感冒发热。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防止暴饮暴食、挑食、偏食。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又可防止内热产生。当发现有内热迹象,如口臭、大便干结、舌苔黄厚时,可吃一些助消化的中成药,如小儿化食丸、大山楂丸等,以防内热外感而发热。
(2)人们生活要有规律,衣着适度,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
(3)平时要经常做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热。
(4)睡觉不要选在通风口处。人在睡眠状态下,汗孔开启,易被外邪所侵袭而致外感性发热。
既病防变
1.药物治疗
(1)首先应尽快查明发热的原因,做出明确的诊断,针对致热原进行治疗,从根本上控制发热。
(2)如体温超过38.5℃,应采取降温措施。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可以采用冰袋、温水擦浴等降温方法。药物降温如伤风感冒片、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饮食治疗
(1)将1个苦瓜去瓤洗净后纳入茶叶,挂于通风处阴干。每次切苦瓜干5~10克,水煮或泡饮。主要用于长期不规则发热。
(2)将10~15克青蒿快速洗净、滤干,与1~2克绿茶共同放于茶杯中,加盖浸泡5分钟后服用。主要用于功能性低热。
3.按摩治疗
(1)患儿取坐位,面向操作者。操作者先用拇指分别揉按患儿上星及印堂半分钟,随后双手拇指由印堂横推至两侧鱼腰3~4次,然后揉按鱼腰,再推向两侧太阳揉按半分钟,最后经耳上推向风池。
(2)操作者转向患儿背后,双手中指或拇指揉按或点按风池半分钟,然后顺推头夹肌3~5次,提拔头夹肌中段3~5次。

(3)操作者用双手掌搓揉患儿两侧斜方肌和背部肌肉半分钟,提拔斜方肌中段3~5次,然后用掌揉患儿大椎及风门至发热,点按大椎和风门。再用双拇指沿患儿脊柱两侧从上到下推至腰部3次,然后提拔带脉。
(4)操作者用双手掌心紧贴患儿双肩峰部,两拇指贴在肩峰前面,其余四指贴在肩峰后面,两手同时向下直推至患儿腕部,共推2次。操作者再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手手指有节律地抖动手臂数次。
愈后防复
忌给患儿食用肥甘厚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