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冬春多见。临床以腮腺化脓及疼痛为最主要的特征。
其临床症状为:
(1)潜伏期。一般为2~3周,平均18天。
(2)前驱期。前驱期很短,一般为1~2天。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呕吐等。发热程度不定,多为中等程度发热,也可见高热或低热,甚至正常体温者。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腮腺肿大程度无关。头痛、呕吐轻者可为腮腺炎症状,重者应考虑脑炎的表现。
(3)腮肿期。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而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也可见始终为一侧肿大,甚至无肿大的患者。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并有轻度压痛,表面皮肤不发红,可有热感,张口及咀嚼时疼痛加重。腮肿2~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缩小。一般1周左右消退,有的延长至2周,有时颌下腺和舌下腺均可肿大,以前者肿大多见。
未病先防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对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2)保护易感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孩子去公共场所,以防止被传染。一经发现被感染时,要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与患者有过接触的孩子应连续观察,并用板蓝根15~20克水煎服,或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天3次,连服3~5天。
既病防变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初期有发热者可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支,每天3次。腮肿时加用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或者用茶水把如意金黄散、紫金锭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中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常以普济消毒饮加减,单味药可用板蓝根。
该病中医病名是“痄腮”,因感受风温、毒邪内侵引起。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为主。若无表证而有热象的用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为主,方药为黄连、黄芩、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等。若有毒表证,以解毒透邪的荆防败毒散为主,方药为荆芥、防风、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川芎、枳壳、炒麦麸、桔梗、茯苓等,生姜为引,水煎服。
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日常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以减轻口腔内残留食物对腮腺的刺激,防止继发感染。
2.饮食护理
(1)患者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时局部疼痛加重而不想吃东西,因此,应给予软质、富于营养、容易咀嚼、易消化食物,如软面汤、肉松稀饭。
(2)可以多吃海带、紫菜或萝卜汤,这些食物有消痰、软坚、散结的作用,有利于腮腺炎的消散。
(3)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胡椒和生葱等,因为食物的刺激会使疼痛加重,同时也会刺激腺体分泌增多。避免酸味食物,包括酸杏、桃、番茄和山楂等,因为酸味食物会引起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腮肿和疼痛加剧。避免食用海鲜,如鱼、虾、蟹等,此类食物易引起过敏反应。
3.生活护理
患者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要流通,避免复感外邪。
愈后防复
该病如治疗不当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和睾丸炎,因此应积极就诊。治愈后参照本病“未病先防”,防止复发。一般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孩子具有免疫性,不会再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