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要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
孩子对性的疑惑最初总是向父母发问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父母对孩子羞于谈性、无法谈性。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对于性的好奇,就如同婴儿对手、脚的好奇一样,家长如果过于惶恐,以为孩子怎么如此好“色”,贸然加上我们成人的道德观念,那样误会可就大了。性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影响波及几十年。儿时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长大成人后,才显露出恶果。因此,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父母对孩子合理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严密封锁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回避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不让孩子与异性接触,甚至监视孩子,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孩子们在家里接触不到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途径接触到性信息。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家长的态度越隐晦神秘,孩子越会产生探索的欲望,越容易犯错。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开明、坦然地与孩子谈月经、遗精等问题,并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识。对孩子的课外读物进行一定的筛选,指导孩子阅读一些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的书刊、报纸,陪孩子观赏健康的影视作品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培养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指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理智的头脑分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珍惜与异性之间纯洁的友谊。充实的生活也可以减缓少年的性冲动,将自身的情感进行升华,因此应指导孩子积极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进步上。
进入青春期后,少年男女之间开始产生一些朦胧的情感,彼此之间可能会产生好感。这种好感与恋爱是有区别的,但由于少年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好感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会产生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家长、老师及社会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严防死打的方式,给不少少年带来了困扰及一定程度的痛苦。对少年的早恋现象,我们应尽量宽容对待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允许他们在日记中抒发自身的情感,允许他们适当的思念,把他们对爱情的苦恼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但少年毕竟是天真幼稚的,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不要被社会上的不健康观念误导,注意孩子的交友情况,如果发现孩子交友不当,应果断进行干预,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
对于那些容易产生早恋的少年,家长及老师应特别关注。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早恋呢?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孩子;性格软弱、虚荣心强的孩子;喜爱文艺、情感丰富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生活环境不好的孩子;成绩较差的孩子等。对这些孩子应注意观察,善于发现他们早恋的先兆,如突然变得喜欢打扮、情绪时好时坏、上课心神不定、打电话神神秘秘、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及时发现这些孩子的异常变化,给予合理的引导,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虽然不同的国家对性教育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加和性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家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性教育不仅仅是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将重点置于性的伦理道德教育。学校要通过性科学知识和性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少年一代树立起对待异性的高尚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违反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抚养子女等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