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正确运动

二、如何正确运动

人的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因此进行运动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即使选取同一种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要有所区别。过量的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造成体内各系统功能的紊乱,甚至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的疾病,因此在运动时应讲究科学,不能随意盲目,否则不仅达不到强身抗病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心脏收缩能力比较弱,运动时心率较快,心脏的负担比较重,因此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当。所谓适当的运动,即选择适合的时间、适合的环境、适合的运动量及适合的运动方式。

(一)合理选择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可根据气候、季节、个人的作息习惯灵活安排。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运动。如果是早晨运动,则最好是太阳升起后,因为早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地面空气含氧量是非常低的,只有太阳升起之后,绿色植物才会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释放氧气,空气中含氧量才会逐渐增高。傍晚是一个比较好的锻炼时间,因为这个时候人的体能,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协调性及适应能力方面均处于最佳的状态,肌肉活动的主要功能物质血糖在这时也处于最高峰,外界环境也比清晨适宜,所以此时运动健身是比较合适的。

天气恶劣时不宜在大自然中活动,尤其是雨雾天气。被雨水淋湿后很容易罹患感冒等疾病;大雾天时低空中漂浮着许多细小的水珠,水珠中溶解了酸、碱、酚类等各种有害物质,也黏附着一些小微粒的病原微生物,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也会使人罹患感冒、头痛等疾病。

(二)运动应适量

怎样才算运动适量呢?首先,运动时身体不应出现异常感觉,如出现不适,一定要停下来,弄清原因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要继续运动。其次,运动时要达到目标心率。研究表明,有氧运动的心率有特定的范围。运动时,只有使心率处于某种范围之内,而且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同人群的有氧心率差别较大,对于身体健康的少年而言,可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及体力,将有氧运动时的心率控制在120~160次/分,这样的运动量是比较适宜的。具体一点讲,运动后心率低于120次/分,属于小运动量强度;心率120~150次/分为中等运动强度量;超过160次/分为大运动量强度。专家认为,耐力阶段持续20分钟,每周进行4次,这样安排有氧运动即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运动一般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大类。有氧运动能明显提高心肺的功能,是运动的基础,也是健康的基础。有氧运动是比较科学有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有氧运动时人体的整个能量代谢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氧气供给,这样体内才不会有乳酸堆积。因此不管有没有兴趣,少年儿童一定要选择几项有氧运动作为健身的基础。可以选择的有氧运动有很多种,如骑车、跳绳、划船、快步走、游泳、登山、跑步、扭秧歌、踢毽子、练舞蹈、部分器械练习、打太极拳等。但由于受场地、器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么多运动方式中快步走和跑步是最容易坚持的。此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上述的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不必局限于某一种。

不同的运动形式达到的运动效果也不尽相同。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对身体协调性要求高的球类运动,最适合锻炼灵活性。球场上的情况是变化多端的,而且球类运动速度也很快,经常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对少年的神经肌肉、各感觉器官的反应速度及协调功能是很好地锻炼。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跳远等运动,也能很好地锻炼身体的灵活性。举重、哑铃、单双杠、俯卧撑等运动则可使少年肌肉发达,力量明显增加。

少年儿童在进行运动时,要尽量发力均衡,以使速度、力量、耐力、灵活性、柔韧性等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发育状况不同,选择运动方式时应根据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进行选择。11~12岁的孩子,身体柔韧性较好,可以经常做体操、跳绳;同时该年龄阶段的孩子神经系统反应比较灵敏,接受能力强,也可进行短跑、球类、游泳、滑冰、武术等;或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等。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耐力较差,所以要避免长时间、大强度的力量训练。13~14岁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量及耐力训练,如体操、田径、球类等运动,但是要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另外男女有别,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外在体征发生很大的变化,身体素质也进入发育敏感期。有些运动如撑竿跳、鞍马、三级跳等不适合女生,一般不建议其参加。而其他一些项目,如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跳绳、仰卧起坐、跳皮筋等,有利于女生的身体发育,则可以鼓励她们多参加。

(四)对少年儿童极其有利的运动方式

在许许多多的运动项目中,有些运动项目对少年儿童有利。

1.跳绳

进行有氧运动可以使人更加聪明,其中弹跳类运动能为大脑提供充分的能量,是健脑益智的最佳选择,如跳绳、踢毽子、练舞蹈、跳皮筋等。尤其是近年来,跳绳成为大家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受到广大女性的推崇。在寒冷的季节来临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运动。

英国的健身专家玛姆认为,跳绳能增强人的呼吸、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功能,能预防关节炎、肥胖、高血压、骨质疏松、失眠、抑郁等多种病症。持续跳绳10分钟,即可达到与慢跑30分钟同样的效果,是一种耗时较少、耗能较大的有氧运动。跳绳时应注意衣服、鞋子、绳子、场地的选择,跳前适当做些准备活动,跳后适当做些放松活动。

2.打乒乓球

随着学生课业的加重及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眼镜一族。其中绝大部分原因是近视,而造成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眼睛过度疲劳。人的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要通过增加晶状体的曲度来增强屈光能力,这样物像才能落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物体。在看远处的物体时,则不需要进行这种调节。少年儿童因为长期近距离读书写字或者玩游戏,眼睛的晶状体经常处于高度调节状态,极易引起眼睛疲劳。而且在看近处物体的时候,眼眶肌肉压迫眼球,长此以往,眼轴会变长,最终形成近视。

打乒乓球可以很好地预防近视。因为打乒乓球时,乒乓球会忽远忽近、穿梭往来,而运动者的双眼必须紧紧地盯住旋转多变的球,这样可以使眼球内部不断地运动,增加眼球的血液循环,眼部神经的功能也得到提高,可以使眼睛的疲劳减轻或消除,从而很好地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五)给孩子安排一些别有趣味的室外活动

1.垂钓

垂钓可以培养孩子稳健机智的性格,养成稳重含蓄的习惯,是一项需要将耐心和信心结合在一起的细致工作。焦虑的孩子大多都缺乏耐心,如果不能马上看到事情的结果,往往会变得暴躁及不合作。垂钓时全神贯注地注意鱼钩,平心静气地等着鱼儿上钩,正好可以克服孩子的这种急躁的习惯。

2.放风筝

放风筝能使孩子情绪开朗、心情愉悦。风筝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内心杂念;当孩子看到自己的风筝摇曳在万里晴空中时,会感到欣慰、恬静,心胸开阔。

3.种花养草

种花养草也是一种不错的活动方式。很多孩子都喜欢植物,鼓励孩子和几个好友一起种一些花草,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这样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美化环境,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4.在大自然中寻找童趣

在大自然中,玩耍是一种认识世界、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的有益活动。研究表明,让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面对清新的绿草青枝、俊秀的山川河流,无论对身心健康还是情绪调节,都大有益处。大自然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孩子的素材,自然界新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素质教育者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它能教给你无穷无尽的知识,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外国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室,它的魅力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个大教室亲近,实在遗憾。所以,孩子应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性情。

(六)运动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要想达到较好的运动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舒适自然。为锻炼而进行的运动与竞技不同,在运动的选择上尽量结合个人的兴趣,使运动的过程充满乐趣,使运动者感到轻松愉快。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就曾经指出“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的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注重的不是速度、高度,而是内在的效果。这样的运动没有压力,没有危险,容易做到,也就能自然舒适地进行,同时还能达到运动的目的。

(2)要循序渐进。动作应由慢到快,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切忌急躁贪功。

(3)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即使运动当时小有效果,不运动之后这种效果也会很快消失,而且练练停停的运动方式反而会导致生活不规律。因此,一旦选定合适及喜欢的运动项目后,就要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4)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以逐渐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平时处于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逐渐开放,增加肌肉、韧带的营养供给,增强肌肉及韧带的弹性,防止肌肉及韧带的损伤;准备活动可以使呼吸逐渐加紧加快,肺活量增加;准备活动可以把储备的血液动员起来,使心脏搏出量增加,血压增高,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为正式活动做好准备。另外,锻炼停止之前也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能突然停止活动,否则机体将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不良后果。

在运动时还要做到身动心静,保持乐观的心态,知足常乐,这对防治亚健康状态也是非常有效的。

(七)运动时不要忽略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

虽然我们提倡从小开始运动,但是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毕竟不是很成熟,各器官的功能也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运动时一定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生理发育情况。少年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有优势,但是神经调节尚不完善,因此容易疲劳,运动时要注意时间及运动的强度。少年儿童的呼吸肌力量也比较弱,肺活量小,进行长跑训练时要控制强度,以匀速低强度为适宜,因为这样才能以有氧代谢为主,从而有效促进儿童心肺功能的发展。从小进行长跑的儿童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距离,可在途中短暂休息,恢复体力。儿童心脏体积及容积都比较小,心跳的频率也比较快,但是肌肉的弹性较好。因此在选择运动时应注意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时间应短,进行耐力训练及力量训练时应因人而异。

(八)要想身体健康不要忽略了运动的细节问题

运动时也要注意生理卫生,这是许多少年儿童常常忽视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适当。吃饭前及刚吃完饭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来说,运动后应过半个小时以上再吃饭;刚吃完饭后要休息一个半小时以后再运动,否则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乱。睡前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因为睡前剧烈运动常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

(2)运动场地的选择应适当。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宜,风景优美的地方是运动者的理想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运动更容易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使人心情愉悦,更容易消除神经系统的紧张和疲劳。

(3)运动的过程中饮水应适量。运动过程中如果饮水过多往往会增加胃、心、肾等脏器的负担,也会影响运动的效果。尤其是在天热的时候,运动中出汗过多,往往会因口渴而大量饮水,而运动时调动全身的血液投入到运动中,胃肠的血供减少,大量液体积聚在胃肠,不仅会使人感到腹胀,还会妨碍胃肌的活动,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4)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饮水。运动后心脏需要休息,如果此时大量饮水会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盐分流失,血液中盐的浓度下降不利于保存水分,喝水多反而导致出汗更多,容易出现乏力的感觉。运动后只需喝少量的水润润口腔和咽部的黏膜即可解渴。

(5)剧烈运动后不应马上停止。如跑步到终点后不应马上停止。跑步时下肢肌肉交替收缩与舒张可以挤压血管,促进血液回流入心脏。如果到了终点马上停止跑步,下肢肌肉停止挤压血管,再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血液聚积在下肢,脑部供血减少,容易引起头晕、面色苍白,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力性休克等情况。

(6)剧烈运动后不应马上吃冷饮。运动时咽部充血,突然吃过冷的东西,容易引发咽喉疼痛、咽喉炎等疾病。运动时体内温度较平时稍高,突然吃大量冷饮会对胃肠造成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腹泻。如果特别想吃冷饮冷食,一般应在休息30分钟以后再慢慢食用。

(7)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运动时体温升高,皮肤通过大量出汗来调节体温,此时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开放。剧烈运动后马上洗冷水澡会刺激皮肤,使毛细血管收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不能很快散出,容易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感冒、头痛等疾病。运动后马上洗热水澡则会导致毛细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液大量流入皮肤及肌肉中,而供给内脏的血液减少,容易出现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等种种不适的症状。因此一般应在运动半小时以后、出汗基本停止时再洗澡,而且洗澡水的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以42℃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