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痢疾

四、痢疾

痢疾是由于感染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菌痢,后两者病程迁延,症状多不典型。本节重点讲述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1)普通型。急性起病,有中度中毒血症表现,发热,体温3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天大便10~20次或更多,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严重者发生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天内痊愈。病程1~2周。

(2)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3)重型。症见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天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4)中毒型。大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孩子,相当于中医的“疫毒痢”。本型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也较晚,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呈脓血样。而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特点,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反复惊厥、神志不清及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最终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病情严重,需高度警惕。

未病先防

(1)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

(2)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3)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4)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5)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既病防变

(一)治疗

1.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者可短期禁食。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小檗碱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3)吸附疗法。可给予十六角蒙脱石,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4)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5)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中毒型痢疾起病急、变化快、预后差,需及时就诊,积极抢救。

2.中医治疗

一般来说,痢疾初起,重在祛邪,有解表、导滞、清解、温通、凉血、解毒、开闭、通下等。后期多调理脾胃和气血。久痢则以养阴止痢,或温阳固涩;对虚中夹实者、反复发作者,当斟酌病机,视其虚实缓急施予攻补。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疫毒痢、湿热痢、寒湿痢、久痢。

(1)疫毒痢。突起高热,腹痛下痢,口渴呕吐,烦躁谵妄,反复惊厥,神志昏迷,继而面色苍白,肢厥冷汗,呼吸不匀。或初起即高热惊厥而无大便脓血,应做肛拭或灌肠,可发现大便脓血。舌红、苔黄腻,脉由滑数转微弱。治宜清肠解毒,清心开窍,凉肝熄风。出现脱证,当固脱救逆。病情较轻者,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出现脱证时以四逆汤或独参汤回阳救逆。

(2)湿热痢。发热,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初起或为水泻,一两天后便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坠而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导滞,行气和血。方选白头翁汤或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3)寒湿痢。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纯下白冻,次数较多,饮食不振,肛门后坠,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痢。方选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

(4)久痢。久痢有虚热痢和虚寒痢两大类。无论虚热或是虚寒,均常虚中夹实,且可相互转化。

虚热痢下痢迁延日久,或痢疾后期,午后低热如潮,下痢赤白黏稠,里急后重,量少难下,或虚坐努责,或涩下稠黏,腹中热痛绵绵,心烦口干,形体消瘦,小便短黄,舌质干红或干绛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和血止痢。方选驻车丸、梅连汤、黄连阿胶汤加减。

虚寒痢下痢日久,便多黏液白沫,或淡红,或紫晦,甚者滑泄不止,腹痛绵绵不绝,喜温喜按,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治宜温补脾胃,散寒止痢。方选真人养脏汤加减。

3.饮食疗法

(1)生姜9克捣碎后打入1枚鸡蛋,拌匀后蒸熟,空腹顿服,每天2次。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2)红糖60克,红枣5枚,煎汤服,适用于久痢。

4.外治疗法

大蒜1头,研末取汁,加生理盐水100~200毫升,灌肠,保留10~15分钟,每天1~2次。适用于急性菌痢。

(二)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面色、呼吸、血压、瞳孔等。

(2)保持室内安静,病室宜通风。

(3)应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胡椒和生葱等。避免食用海鲜易引起过敏反应。

愈后防复

该病如治疗不当可发展成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因此应积极就诊。治愈后参照本病“未病先防”,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