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种类,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
未病先防
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密切相关。
(1)传染源。包括带虫(囊)者、储存寄主和转续寄主。
(2)传播途径。主要有:①经口感染,如食入被感染性蛔虫卵或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可感染蛔虫病或阿米巴病。②通过吸血的媒介昆虫传播,如被感染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可患疟疾。③经皮肤感染,如钩虫的丝状蚴可直接钻入寄主皮肤而使之感染。④经胎盘感染,如先天性疟疾、先天性弓形虫病等。⑤经呼吸道感染,如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系经鼻腔黏膜感染的。⑥其他方式,如输血可感染疟原虫等。
(3)易感人群。无免疫力的人群或免疫力较低的孩子易感染流行的寄生虫病。
当以上3个环节同时存在时,即可发生寄生虫病的流行,反之如切断某一环节,就可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因此要控制感染源,对寄生虫感染者进行驱虫治疗。应有计划在孩子聚集场所进行普查普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及不吃不洁食物。勤洗会阴部,纠正孩子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既病防变
我国寄生虫种类多,分布广泛,孩子易感染的主要是蛔虫病、蛲虫病及绦虫病。
(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
1.临床表现
人感染蛔虫后,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称带虫者或蛔虫感染。主要表现为:
(1)幼虫移行到肝表现为右上腹痛,肝脏肿痛,右胁压痛,肝功异常;幼虫移行到肺可出现轻微咳嗽。
(2)成虫所致常见消化道症状,轻者表现为食欲不佳、厌食、偏食,异嗜癖。重者表现为脐周一过性腹痛,痛无定时,反复发作,痛时喜揉按腹部,多无压痛和肌紧张,易发生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大量蛔虫寄生可导致营养不良。
(3)可见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烦躁,易怒,易惊,磨牙和惊厥。
(4)少数可见过敏症状,严重时可见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肝脓肿及蛔虫性阑尾炎和腹膜炎。
2.诊断要点
(1)可有吐蛔、排蛔病史。
(2)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形体消瘦等。
(3)发生蛔厥、虫瘕时,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的患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少数出现黄疸。虫瘕时,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有活动性绳索感,大便往往不通。
(4)实验室检查应用直接涂片法、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若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但粪检未查出虫卵也不能排除本病。
3.对症治疗
(1)驱虫治疗。按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驱虫药物。
(2)中医辨证治疗。总以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为治则,方用使君子散加减。常用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甘草等。腹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腹胀坚实,大便不畅,加大黄、枳实或玄明粉通腑下虫;呕吐加竹茹、生姜降逆止呕。若病程较久、体质较弱,脾虚胃热者,可用肥儿丸。
(3)并发症治疗。如胆道蛔虫症,可采用镇痛、解痉、驱蛔和控制感染,严重时可外科手术治疗。
(4)饮食疗法。新鲜南瓜子仁50克,研烂,加水制成乳剂,加冰糖或蜂蜜,空腹服。或将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次服30克,每天2次,加白糖开水冲服。
(5)外治疗法。新鲜苦楝皮200克,全葱100克,胡椒20粒。三者共捣烂如泥,加醋150毫升,炒热,以纱布包裹,热熨腹部,以痛减为度。用于蛔虫腹痛。
(二)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夜间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睡眠不安并见到蛲虫为特征。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体机构2~9岁的孩子感染率最高。
1.临床表现
蛲虫病主要症状是雌虫在肛门周围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小儿可于夜间突发惊哭,反复哭闹。亦可因皮肤瘙痒发生皮炎等。
2.诊断要点
(1)患者有用手抓取食物、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
(2)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奇痒、睡眠不安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尿频、遗尿、腹痛等症。大便或肛周可查见8~13毫米长白色线状成虫。
(3)实验室检查。因蛲虫不在肠内产卵,故粪检虫卵的阳性率极低。主要用肛门拭纸法检查虫卵。
3.对症治疗
(1)驱虫治疗。按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复方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
(2)中医治疗。以杀虫止痒、结合外治为原则,方药驱虫粉,常用药:使君子、大黄粉以8∶1比例混合。每次剂量1~3克,每天3次,饭前1小时吞服,每天总量不超过12克。7天为一疗程。
(3)外治疗法。百部50克,苦参25克。二者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膏状,每晚睡前用温水洗肛门后涂药膏,连用7天。
(三)绦虫病
绦虫病是各种绦虫成虫或幼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总称。常见的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分别因进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而感染。本病以青壮年多见,儿童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增高。
1.临床表现
临床以肛门瘙痒腹痛、泄泻、饮食异常、乏力、大便排出绦虫节片甚至发育迟缓为特征。
2.诊断要点
(1)有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牛肉的饮食史。
(2)肛门自动逸出或大便排出乳白色扁长如带状的绦虫节片,有腹痛、泄泻、恶心、食欲减退或亢进,以及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猪绦虫病合并囊虫病者皮肤肌腠可扪及结节;重者癫痫发作,头痛、恶心呕吐、瘫痪或眼花、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3)实验室检查。通过大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绦虫节片可诊断。
此外,怀疑脑囊虫病可做脑CT、MRI扫描。眼囊虫病用眼底镜检查易于发现病灶。
3.对症治疗
(1)驱虫治疗。口服阿苯达唑、氯硝柳胺。
(2)中医辨证治疗。以驱绦下虫、调理脾胃为基本法则,方选驱绦汤。常用药为南瓜子、槟榔。取南瓜子(带壳)50~120克炒熟去壳,晨起空腹服之,2小时后取整槟榔10~40克打碎水煎,取汁40~60毫升,顿服。若无泄泻,半小时后可服泻药,如玄明粉或硫酸镁。
(3)癫痫发作较频繁者,应以抗囊治疗与抗癫痫治疗配合应用。
(4)眼囊尾蚴病应手术治疗,不可采用杀虫治疗,因杀虫后引起炎症反应会加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愈后防复
应对人和动物中的带囊者和发病者进行定期检查和隔离,特别是饮食业的炊管人员和动物饲养员应更加重视。保持环境和饮水卫生,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