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体质与疾病的防治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分为“治未病”和“治已病”两个方面。治未病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通过对少年儿童体质特点及对体质与疾病易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在疾病发生前,留意少年儿童体质状态是否存在异常。采取相应的手段,如改善生活起居、调节饮食、加强锻炼、调摄精神、药物干预等,使少年儿童体质始终处于健康状态。另外,疾病发生后传变与否,虽与邪之强弱、治疗是否得当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如果孩子体质强壮、正气充盛、抗病力强,发病后,即使病情急剧也不易传变,病程亦较短暂。若体质虚弱、抗病无力,则邪深入,病情多变,甚至可发展为重证或危证。而且体质虚弱者在正虚邪退的后期,身体不易康复,或发展为慢性疾病。此外,证候由寒转热或由热转寒,由实转虚或由虚转化为虚实兼夹等,亦是取决于体质因素。所以调理体质对疾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已病的治疗,强调把握疾病的本质。临证将证与辨相结合,提高疗效,增强体质,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在疾病的治疗中,应把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例如,同样是感受寒湿阴邪,属阳虚体质者,易从阴化寒,当用温阳祛寒治法,用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属阴虚体质者,易从阳化热,治用清利之法,用药如黄柏、薏苡仁之类。体质不同对药的反应或敏感性亦不同,故用药剂量也应因人而异。一般而言,体强者,对药物耐受性亦强,药量可大,药力可峻;体弱者,耐受性差,药量宜小,药力宜缓。
“治病求本”,体质是临床处方、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清代著名医家吴塘主张:少年儿童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和他们的神气、卫外功能不足,阴亦不足,阳亦未充,所以治疗少年儿童以护阴为要,然亦当护阳。古代医家对不同体质少年儿童的感冒证治也早有论述,并制定了不同的方药。例如:气虚感冒之参苏饮证,阴虚感冒之加减葳蕤类汤证,阳虚感冒之再造散证,血虚感冒之葱白七味饮证皆是依体质而辨证用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