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现状及开发前景

4.开发现状及开发前景

(1)开发现状

科研平台: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文山州早在1985年就成立“文山州三七研究所”,现纳入“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管理,并建立了“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三七科技组建“云南省三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研究中心”,现升级为“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另有科研院校成立的相关平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三七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国际文山三七研究中心”等系列实验中心。

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云南当地科研院所为主,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成功构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及对外科技示范辐射效应的三七科技支撑体系。对三七科研成果有贡献的科研机构超500家,目前活跃在三七科研一线的高级科研人才2000余人,对三七规范化种植、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评价等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自1979年至今,CNKI等数据库正式收载的三七科研论文12600篇,专利也超过10000个。

三七标准:颁布三七行业标准27项,其中国外标准3项(欧盟、英国、美国药典),国家标准12项(综合标准1项、药材标准1项、原料标准2项、产品标准8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4项;正在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其中201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牵头的三七标准被美国药典收载;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制定的《文山三七道地药材》行业标准发布实施。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中医药-三七药材”“中医药-三七种子种苗”两个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正式发布实施,成为我国第一个ISO国际中药材标准。系列标准的制定不仅确保了三七产品质量,还提升了三七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联盟建设:云南三七科技作为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单位,联合多家会员,加大了三七农业创新的投入,并成立“云南省三七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集中创新技术,共享创新成果。此外,还形成“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世中联三七国际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盟组织,都为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与技术参考。

(2)开发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食品的多样化,导致心脑血管、高血脂及肝纤维化等现代疾病越来越多,而三七在治疗现代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理由相信三七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泛。

从三七的市场需求来看,以三七为原料的年销售收入上亿甚至几十亿以上的云南白药系列、复方丹参系列、血塞通、血栓通、漳州片仔癀、东北红药等产品发展良好,三七原料的需求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全国对三七原料的市场需求量比10年前扩大了近10倍。目前,三七市场份额的迅猛扩大,使得对三七的需求有增无减。整个三七原料市场需求量在1.8万吨左右,而且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还在不断放大。国际市场方面,三七出口已经由原来的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发展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三七的出口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15年出口量达1000吨,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从三七的利用价值来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三七皂苷、黄酮、多糖、三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临床实践证明,三七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明确和稳定的疗效;在免疫调节、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现代医疗模式和观念已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三七在医药和保健产品产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空间。此外,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推进,医药消费层次的分化,多层次用药的需求,特别是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还将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层面来看,三七产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三七是可再生的、能够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独特生物资源,三七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此外,三七产业在种植、加工、贸易、科研等方面基础扎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面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三七产业已经具备了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由此可见,三七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三七产业开发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