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产业发展建议

6.三七产业发展建议

(1)加强行业监管工作

推动和完善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文山州政府2009年制定颁布了《文山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三七发展条例实施细则》,由于三七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受连作障碍制约,文山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三七需求。近几年三七种植已扩展到全省十三个地州。可以参考《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条例》,有必要在文山州三七发展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云南省三七发展条例》,以保证三七质量、促进三七资源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和三七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和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在现有三七生产、经营规范及云南省地方标准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增补编制工作,提升三七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完善三七品质分级鉴别、农残重金属检查、三七素、三七多糖含量测定等项目,建立较完善的中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限量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整体控制模式,提升中药材分级质量控制水平。同时,加强三七市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市场化三七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加大对市场经销的三七药材、饮片的抽样检验频度,加强市场质量监督,建立长效追责制度。

(2)推动种植安全生产

强化三七道地性、安全性等种植基础研究。开展三七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生产适宜区区划,指导三七规模化生产布局。

加快三七种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逐步开展三七种质种源基源鉴定,开展三七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三七优势品种,实施三七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三七生产。

加强三七连作障碍问题攻关。研究三七连作土壤营养、土壤消毒、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针对三七连作障碍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攻关,对多种可行性的方案予以比对,如对氯化钴土壤消毒有效克服连作障碍也可中试放大。

支持三七现代种植技术研究。发展三七无轮作生态种植、机械化生产和设施农业、工厂化种植大田有机三七种植及林下生态有机三七种植技术研究;三七立体设施种植等技术,提升三七规范化种植水平。

(3)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支持三七综合开发利用。借鉴韩国高丽参的发展经验,研究开发三七不同部位、不同组分、不同成分的差异化深加工产品,对三七稀有皂苷、三七多糖、三七黄酮进行有效利用,形成三七食品、饮品、化妆品等健康消费品产品体系,逐步减少三七初级产品的消费,提升三七深加工产品的消费。

支持三七已上市产品的二次开发。要把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循证医学研究上,提升二次开发的水平。通过二次开发,为三七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预防用药、临床学术推广,提供依据。

重点提升三七饮片标准。目前三七粉的使用人群和用量是最大的,要研究制定三七粉合理安全服用指南,并将三七饮片的云南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解决三七超细分等地方饮片跨省区销售的问题。

加快新型饮片开发进度。在冻干饮片、纯粉片、配方颗粒、破壁饮片等基础上,探索三七趁鲜加工、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生物转化等技术开发,进行产品储备,建立标准体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4)规范三七交易市场

推动文山三七交易市场升级。要推进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文山鲜三七和初级原料交易市场、文山三七现代物流中心、文山三七电子商务市场的融合发展,强化“文山三七”地理标识产品在原产地集散贸易的效果,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清洗、统一标识、统一仓储、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

建立三七产地加工和质量检测平台。建立三七产地加工标准,推动对鲜三七进行清洗、修剪、分级、干燥、分级包装、芯片识别等。建设与交易平台相匹配的质量检测平台,指导产品分级和定价。

建设三七现代化仓储物流网络。规划和建设与交易平台相匹配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

建立三七道地保真全过程追溯体系。建立与交易平台相匹配的从种植、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5)形成生产信息发布和战略收储机制

建设三七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持续开展三七资源动态普查工作,自2014年后没有精准的三七资源普查数据,对全国范围的三七基础性数据缺失,对三七种植物资规范使用情况不明。建议建立全国性三七种植供需信息采集网络,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三七及物资供需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和价格暴涨暴跌,提高三七种植信息化指导。

研究制定三七战略收储制度。建立政府规划,以云南白药集团、云南三七科技等领军企业为主,联合骨干三七农业企业和三七贸易公司,建立分层级的三七收储机制,依据三七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设定长期性收储目标。政府依据企业实际收储量给予贴息支持。通过三七收储“资源池”,调节市场供求,稳定三七价格,提高云南对三七资源的掌控力、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