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产业发展优势和建议

5.薏苡仁产业发展优势和建议

(1)云南薏苡仁产业发展优势

① 优越的环境条件。云南境内物种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是种植薏仁米的适佳区域。全省薏仁米产区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900~2000米的区域,在主产区师宗县,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具有生产薏仁的地域优势,主产区范围内具有雨热同期、高温湿润、冬无严寒、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喜温和潮湿气候,耐高温忌潮热,不耐寒、忌干旱的薏仁米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② 突出的品种优势。云南是世界薏苡起源中心之一,野生薏苡种质类型特别丰富,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育种材料。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大学、地方农业局,目前已收集薏仁种质资源达100余份,其中经过鉴定的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的有30多份。从师宗黑壳小粒薏仁中选育的新品系“师薏1号”品种经过现场测产,平均产量为300千克/亩,目前该品种在主产区进行推广,还有口感软糯爽滑,清香扑鼻墨江种植的富硒糯薏仁。同时贵州、广西也引种进行种植。

③ 产量优势。薏苡早期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沼泽地带,为典型的水生性植物,经过长期旱坡地栽培驯化,逐步适应旱地环境,具有耐旱、耐涝、耐瘠的特点。云南师宗县薏仁米产区高良、五龙、龙庆三个乡的平均降雨量为1300~1500毫米,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气温适宜,十分有利于薏仁米种植,高良、五龙、龙庆三个乡的薏仁生育期为160~180天,光合时间长,有利于薏仁米的高产。2014年,师宗县农业局中药材工作站通过核心示范区3000亩高产示范面积主要分布在高良乡雨厦村、南盘江林业局森林管护所(六郎箐)、五龙乡牛尾村、花桂村、龙庆乡泥槽村委会阿底村、梭峰园艺场、水头园艺场等七大片区,按照测产相关要求进行实收实测,达平均亩产量302.4千克,较前三年平均亩产250千克增52.4千克,增幅20.96%。

④ 功效显著的药用品质。云南师宗县薏仁米为黑壳,与其他产区薏仁相比,具有明显的药用品质优势。有研究表明,云南师宗薏仁米甘油酸酯居全国第一,多糖、环酮、多酚,支链淀粉含量丰富,药用价值优势明显。

⑤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优势。云南薏仁米产业,依托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研究平台,结合地方农业局的技术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开展薏仁米优良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加工、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等研究,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度。

(2)云南薏仁产业存在问题

① 政府对薏仁米产业缺乏足够的重视,种植规模化程度较低

薏仁米为小宗杂粮作物,经济效益较低,栽培技术落后,长期在农村由农户散户自发种植,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未形成一定种植规模,产业化程度较低。长期以来,该杂粮未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产业扶持等方面投入较少、生产严重滞后。云南省耕地大部分处于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民“靠望天雨、吃望天饭”进行农业生产,加之薏仁米为杂粮作物,为避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绝大部分种植在干旱、贫瘠的坡地上,产量低,种植效益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相比较低,影响规模化种植。

② 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薏仁米属于五谷杂粮,长期以来,未能够充分引起科研部门的足够重视,云南薏仁米产业应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供给侧改革乏力,同质化严重,主要对外销售通货(大宗货物)都是白米,处于卖原料的原始阶段,且主要销往贵州,三产的占比还不够高。对市场需求开拓乏力,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品种的主动性不强,力度不够,文化元素的注入和展现没有发挥出来。

③ 薏仁米种植效益低,推广难度较大

薏仁米种植区域主要为坡耕地,常规种植产量每亩仅为400斤左右,市场低迷时候收购价仅为1.5元/斤左右,亩产值仅为600元左右,如果除去种子、化肥、人工等投入成本,入不敷出。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效益低,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与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在现有的其他粮食作物主产区改种薏仁米存在一定困难,在种植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再对薏仁米种植面积进行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

④ 薏仁米增产、提质增效困难

目前全省耕地资源有限,在现有其他经济作物产区再依靠扩大薏仁米种植面积,提高整体总产量难度较大。况且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青壮年都以外出务工为主,产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运输成本较高、农资涨价幅度较大、劳动力成本较高、产业推进有难度。薏仁米整体财政投入较少,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较为滞后,产量低,市场价格低,种植效益差,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政府对薏仁米产业投入经费较少、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

⑤ 产业化水平低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薏仁米规模化种植不多,以家庭为单位的补充种植方式较多。没有规模化的种植技术,生产中无法执行统一的种植和管理标准,规范性操作无法用于生产过程中,最终导致薏仁米的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贵州和福建,部分企业对薏仁米仅仅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的处理技术粗糙,加工的工具跟不上时代步伐。云南省从事薏仁米加工企业较少,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整体产业规模较小,企业无序竞争,产品竞争力缺乏,品牌化程度较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示范效果不明显,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品单一,市场占有率低。

⑥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云南省在薏仁米科研投入方面力度不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薏仁米的研究介入时间较短。全省专职从事薏仁米研究人员较少,研究人员严重不足。在薏仁米推广过程中,基层农技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进行指导。科研部门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研究力度不够,未能够彻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⑦ 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巨大

从种植规模、产品加工、品牌优势、种植历史、贸易销售、群众种植的基础等均与贵州差距较大。

(3)薏仁产业发展建议

①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走差异化品种发展道路

发挥云南省的优异的地理区位优势、光热条件和种质资源优势,利用多样的野生薏苡种质资源,差异化进行新品种选育,根据云南立体气候的特点,选育出不同区域适合栽培品种,走差异化的突破,避免与贵州等种植、加工大省形成恶性竞争。

② 拉长薏仁米产业链,实行差异化销售战略

薏仁米销售不仅要销售初级加工品,还要加强精加工产品的销售,不断拉长薏仁米的产业链,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实行差异化销售战略。加大科研的投入,着力于薏仁米保健品的开发和普及,如薏仁米酒、薏仁米茶、薏仁米糖、薏仁米糕点、薏仁米面条、薏仁米酸奶、薏仁米饮料等系列产品,还应开发薏仁米美容系列产品、医用系列产品、航空高铁产品等。拉长薏仁米产业链同时,应谨慎考虑消费者十分注重的价格因素,对薏仁米的初级和精加工产品实行分等,差别定价,让消费者从各自的角度接受按照产品质量所定的价格,增强消费者认同感。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细分市场,对一二三线城市实行分级定价,在薏仁米的销售中体现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

③ 结合实际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云南薏仁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进一步需要一批龙头企业示范和辐射带动。产区各级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引导、扶持和鼓励发展中的薏仁米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力度,通过做大做强薏仁米企业,实现企业增效、种植户增收、地方财政经济增长,实现薏仁米种植和加工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政府应结合薏仁米产业的发展布局,制定关于鼓励薏仁米种植和加工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积极扶持薏仁米加工产业规模企业的人才引进、产品研发和重大精深加工项目的配套资金支持,促进薏仁米加工产业的强势发展。

④ 加快薏仁米标准化进程

薏仁米标准是用于薏仁米种植、加工与生产等环节所形成的规范体系,是有关薏仁米从栽培、加工到销售及管理等环节所确定的系列规范性文件与技术性细节规定的成文规则的总和。科学合理的薏仁米标准对于云南省薏仁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保障及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薏仁米的相关标准,统筹薏仁米科技、标准与产业,推动协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薏仁米标准联动,将先进薏仁米成果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有效促进薏仁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云南省薏仁米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事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应针对薏仁米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特点,加快建设薏仁米产业相关标准体系,最终实现云南省薏仁米产业全面标准化的目标。

⑤ 建立健全薏仁米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为薏仁米产业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是做大做强产区薏仁米产业的最大支持者和依赖者,政府应千方百计为薏仁米产业发展做好服务,为种植户、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在硬件设施、生产环境和市场公平环境方面提供合理合法的支持。政府应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千方百计保护薏仁米产业的发展,制定可行性的保障机制,维护种植户的利益,让种植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⑥ 政府组织和引导产区行业联合,提高区域薏仁米产业的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薏仁米种植和加工区域,政府可以成立专业协会,把相关行业零散的力量聚集起来。政府可以帮助邀请和吸收薏仁米种植、销售、研究、养生、企业管理、产品宣传等领域的专家,开展相关活动,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可以从中获取行业相关技术和市场信息,进一步增强薏仁米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⑦ 加大薏仁米种植、加工和产品开发的科技投入,增强薏仁米的科技含量

从财政角度,开展对薏仁米相关课题的研究。大力投入财政经费,加大薏仁米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科技人员和种植队伍,重视薏仁米种植过程、加工过程中的科技投入,并把最新研究成果用到种植和加工中,为薏仁米种植和加工注入更高的科技含量,打牢薏仁米产业做大做强的技术基础。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薏仁米产品的科技品质。云南薏仁米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升级转型、追赶的关键时期,产区须立足于现有的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实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推进薏仁米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薏仁米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薏仁米系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