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及种植概况
历史上,茯苓最早产地记载多以中原地区为主(太山、泰山、淮安等地),茯苓产地都集中在政治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志》记载:从元代开始栽培茯苓,“茯苓源出于潜太的东山一带,其他产临安、六安、于潜者,种苓为多。”即现在的岳西县撞钟、无愁、响肠乡,潜山县割肚、五庙乡等地。据1738年,茯苓就以“九资河”地名为品牌出口日本及东南亚等国,据《湖北贸易志》记载:1872年,罗田鸠鹚(九资河古称)茯苓经汉口、厦门、广州等埠出口东南亚、日本及欧洲等国,被海外客商誉为中药珍品。1914年,《罗田九资河》茯苓和“九资河”为商标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曾被定为出口免检商品;故湖北省罗田县应该是茯苓道地药材最早确认的产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药材的种植生产。195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要求积极地,有步骤地、变野生动植物为家种和家养。1959年11月云南省曲靖专区在宣威召开了茯苓种植现场会;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记录片,介绍了“桩种法”“种树法”“简种法”三种种植方法。1960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的批示,中国药材公司委托云南省药材公司又在宣威召开了全国茯苓生产现场会,浙江、安徽、湖北等七省区代表参加,介绍了利用头年砍伐松树桩种植茯苓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茯苓的种植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将茯苓培养成纯菌种,经过三级菌种的纯化,使菌种与菌材接触,再放入塘内培养种植,极大提高了茯苓接种成功率,大幅度提高了茯苓产量。2007年9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通过了对九资河茯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并批准自当天起对九资河茯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别山地区也成为我国茯苓种植道地药材产区。
随后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转变,受松树资源的影响,茯苓栽培逐渐向松树资源富集的大别山地区和西南地区转移。因为大别山和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马尾松林和云南松资源,以及茯苓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湿度及其特殊的沙壤土等环境条件,具备了形成茯苓地道产区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形成了茯苓三大区域性主产区,分别为大别山产区、湖南产区和云南产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带领课题组对我国茯苓资源区域分布、生产技术、流通现状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他认为,从栽培、生产加工和流通来说,我国茯苓有三大主产区。一是大别山地带,包括安徽省的岳西县、霍山县、金寨县和湖北省的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形成以湖北为中心的茯苓科技创新阵地。二是湘黔地带,以湖南怀化靖州县、贵州黎平县为中心,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州茯苓”,有靖州茯苓大市场等产业基础,该市场既有鲜茯苓也有初加工后的茯苓流通交易。三是云南楚雄、保山、普洱等地所产茯苓为“云苓”,资源丰富种植基数大,产量多,当地鲜茯苓在当地少量加工后,大多数鲜茯苓运往安徽、湖南进行加工流通。
云南省在七十年代中期茯苓种植达到兴盛期,生产发展迅速,1978年茯苓产量达到100万千克,直接出口达到10万千克。全国年产量最高时达到2.5万吨,最低时只有0.25万吨,近年来鲜茯苓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价格也随着市场货源情况,出现多次反复,但云南一直是全国茯苓重要产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云南茯苓要依据松科松属植物的丰富资源,开展质量溯源,规范种植生产达到可持续目的,重点是要规范提高产地加工技术,提升茯苓商品的规格与品质,以满足人们医疗用药和保健康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