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〇段 可羞的事

第一一〇段 可羞的事


可羞的事是:男人的内心 [ 106],很是警觉的夜祷的僧人 [ 107]。有什么小偷,躲在隐僻的地方,谁也不知道,趁着黑暗走进人家去,想偷东西的人也会有吧。 那么给小偷看见了,以为这是同志,觉得愉快,也是说不定。

夜祷的僧人实在是很不好意思的。 许多年轻的女人聚集在一起,闲话人家的事,或者嬉笑,或者诽毁,或者怨恨,在隔壁却都明白地听见。 这样想来,很是不好意思的。 在主人旁边陪着的女人们生气似的说道:

“啊,真是讨厌,吵闹得很,请别说了!”可是也不肯听,等得讲得够了,大家毫不检点地各自睡了,这实在是可羞的。

男人在他心里虽然在想,这是讨厌的女人,不能如我的意,缺点很多,很有些不顺眼的事,但对于当面的女人却仍是骗她,叫她信赖着他,因此觉得自己也是被他这样看待的,想起来实在是可羞的。 普通的男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一般人认为知情知趣、性情很好的人 [ 108],更不会有令对方觉得冷淡的手段,去对付别人的了。 他不但心里这样想着,还说出口来,将这边女人的缺点,对别的女人说了,至于对了这边女人自然也要说别的女人的话了。 但是女人却不知道,他也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人,现在只听着别人的缺点的话,反以为自己是最为男人所爱的了,这样自负着哩。 给男人这样去想,实在是很可羞的。 但是,假如决定第二次不再会见的人,那就是碰见了,就已经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人了,也就没有不好意思的事情。 女人有些极可怜的,绝不可随便抛弃的,可是男人们却似乎毫不关心,这是什么心思?真叫人无从索解。 而且这种人关于女人的事情,特别是多有非难,很高明地说出一番道理来。 尤其是和那毫无依靠的宫廷的女官们,去攀相好, 到后来女人的身体不是平常的样子  [ 109],那男子却是装作不知道哩!



注 释



[1]《春曙抄》本此段亦作为时柄的事,但这与九二段显系同一人的故事,故 今亦改正。 作物所系专制御用器物的机关,设首长一人,称为别当,言于本官之外,别当其职,盖系兼职。

[2]长德元年(九九五)正月十九日,关白藤原道隆的二女原子入宫,为东宫居贞亲王的女御。 是篇即记述当年二月间的事。 居贞亲王后于一〇一一年即位,为三条天皇。 淑景舍见卷五注 [ 33]。

[3]关白公即藤原道隆,见卷一注 [ 46]。 夫人指道隆妻高阶贵子,从三位高阶成忠的女儿,曾为女官,故又称高内侍。

[4] 积善寺在京都二条北,“一切经供养”略称经供养,曾于正历五年(九九四)二月十日举行过一次,书写一切经一部,捐献于寺院,同时做盛大法会, 以为纪念。 当时宫廷中人,悉皆参加,中宫定子也去,故著者亦曾偕行。

[5]红梅衣,见卷二注 [ 2]。 这是一种表红里紫的袷衣,材料用各种绫绢,有固纹浮纹的区别,前者今暂译为“凹花”,后者暂译为“凸花”,皆指织物的花样而言。

[6] 打衣系用原文,本意谓用砧打过,使衣坚挺有光泽。

[7]淑景舍与登华殿中间,隔着宣耀殿和贞观殿这两所宫殿。

[8]右马头藤原相尹,见卷五注 [ 40]。 北野三位为菅原辅正,曾以文章博士任参议,故其女称宰相君,其曾祖菅原道真甚有名,举世尊崇,为文章宗主。少将君与宰相君二人,均是淑景舍的女官。

[9]采女即是宫女,采自名家子女,司天皇膳食的事,与女官有别。

[10]末浓,见卷一注 [ 13]。

[11]日本民间传说,鬼物持有隐身蓑笠,穿着的人可以隐身,不为人所看见。

[12]大纳言即藤原伊周,见卷一注 [ 44]。 三位中将即藤原隆家,后为中纳言,见卷五注 [ 104]。 松君系伊周的儿子藤原道雅,仕至从三位左京大夫。

[13] 意思是说很是幸福,当世深信佛教,故说她宿世因缘甚好。

[14]原文没有主名,这里姑从通说,作为关白公说。 这里说二人一同走了, 但下文三位中将又复出现,似走的只是伊周一个人。

[15]上头所赐的衣物,例应披在肩上,拜谢而出,中国古称缠头,即是此意。小袿是女人所着之衣,所以周赖少将肩着回来,很有点难为情了。

[16]中宫所生第一皇子敦康亲王,见上文第七七段,当时盖尚未诞生。

[17]筵道,见卷一注 [ 21]。

[18]山井大纳言系藤原道赖,原是关白道隆的长男,因为与中宫等不是一母所生,所以不很亲近,住在妻家所在的山井地方,故以为名。

[19] 内藏头为藤原赖亲,道隆的第五男。

[20]内侍司掌管宫中奏请传宣及诸仪式,设尚侍二人,典侍四人,掌侍四人,女嬬一百人。 典侍为内侍司之二等官。 马典侍是左马头藤原时明的女儿。

[21]《春曙抄》于此处说明道,此等推托之词,盖由于对父母的礼仪吧。

[22]原本也没有主名,不辨为谁的说话,今依田中澄江本,作为关白的话, 似尚适合。

[23] 由登华殿往淑景舍,因为要走过两个宫殿,比中宫往清凉殿要远一点。

[24]黑门在清凉殿西侧,那一间房屋称作黑门大间,见卷四注 [ 20]。

[25]纪长谷雄有《停杯看柳色》一诗,其诗序中有句云:“大庾岭之梅早落,谁问粉妆。”殿上人即本此意提出问题,而著者也能敏捷地回答,所以不但殿上人悉为折服,即天皇也极为称赏。

[26] 别本与前两段相连,《春曙抄》本虽是分离,但以为是同一时间的事,别本则以为是长保元年(九九九)二月的事情。

[27] 藤原公任为中古有名的歌人,精通诗歌书法并管弦的事,所作除了和歌,有《和汉朗咏集》二卷,采集中日诗文名句,供朗咏之用,流传至今。 当时因任参议之职,故通称宰相。

[28]因为是二月晦日了,所以天气虽是风雪交加,却令人有春天已近的感觉。这里所依据的还是白居易的一首诗,题名为《南秦雪》,见《白氏文集》卷十四中。 中间有句云:“往岁曾为西邑吏,惯从骆口到南秦。 三时云冷多飞雪,二月山寒少有春。”公任的诗即是“二月山寒”这句的意思。著者接续上句,便是“三时云冷”,应对得恰好。

[29]左兵卫督为藤原实成,于九九八年十月任右近中将,至升任左兵卫督已是一〇〇九年,可见此篇记录的时间当在这年以后了。

[30]俊贤宰相为左大臣源高明的儿子,其时任参议之职。

[31]内侍,见上文注 [ 20]。 此处系指掌侍,盖三等官。 诸人赞赏清少纳言的才情,谓宜升任此职。

[32]千日精进,谓一千日间斋戒修行。 精进,原意一心不懈地前进,后转为斋戒,再一转就成为菜食的意义了。

[33]半臂,在日本中古时代是一种穿在外袍与衬衣中间的衣服,两袖极短, 腰间系带,阔二寸五分,长丈二尺,其带不缝合,只以布绦拈捻而成。 古时带子共有两条,后世不复知其如何用法,故这一则亦不能完全了解。

[34]逢坂山在今大津市左近,去京都不远,古时曾于此设关。

[35]《大般若经》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意云大智度经,唐代玄奘所译, 共有六百卷,一人读经故须多费时日。

[36]源方弘,见卷三注 [ 64]。 方弘以文章生补六位藏人,第四七段中曾记他的疏忽的事,这里更总记他可笑的言行。

[37]有两种不同的解说,一说是家里的人,一说是殿上人们,似以后说为长。

[38]炒豆爆裂作响,喻言吵闹忙乱。

[39]女院,见卷五注 [ 33]。 东三条女院为一条天皇的生母,故主上遣使问病。

[40]这里系郑重其词,谓系人家所说来表明并非自己所造作,但与下文所记的事,亦不尽符合。

[41] 上下二语本是同意,但据说当时或以“五体”一语近于卑俗(其实这本于佛经,也是够古雅的),故为可笑,但此节意义终未能明白了解。

[42]除目,见卷一注[ 9],举行日期共三日,方弘系藏人,故加添油火为其职司之一。

[43]油单即灯台底下铺着的垫子,因为系单层油布所制,故名油单。

[44]日本古时男子去履升殿,但着袜子。 礼服用锦,朝服则用绫绢麻等, 白色,足趾不分歧,与今制不同。

[45]殿上会食,例须藏人头就座,然后诸人入座。

[46]小障子在清凉殿,系隔开洗脸间及早餐间的一座屏障,表面画着猫,里面画着丛竹麻雀。

[47]关设置于道路要隘处,用以检查行旅,后世多废置,至江户时代仅存铃鹿、勿来等十一处关。

[48]直度关在河内大和边界,忌惮关则在陆前,这两个关只因名字特别,所以对举起来,加以评论,谓直度关所,无所忌惮,觉得更有意思。

[49]这也是从关名上发议论,无益关盖是勿来关的别名,勿来关在今福岛县。

[50]这里所谓森者,实在只是树林,树木茂盛的地方,与森林有别。

[51]勿来关古来称为菊多关,这或者是在关的左近的一个树林。

[52]许多地方皆不可考,有些连文字也难确定,今只就字音假定之。

[53]“植月”意云植稻之月,即阴历四月,但依别本抑或当作“上木之森”。

[54] 神馆之森在今京都市御荫山,但尚有别说未能确定。 至何以云只有一棵树,则意思未能明了,难道是神所凭依的神木照例只是一本的缘故么?

[55] 长谷寺在奈良市初濑町,有十一面观音甚著名,当时从京都去参拜者,例须在寺停止数日,故四月末前去,至五月三日始得回来。

[56]高濑川在今大阪北河内郡,凡河川停滞不流者称曰淀。

[57] 屏风上画各地景物,或十二个月民间风俗,上面题着诗歌,当时甚见流行。

[58] 七久里亦写作“七栗”。

[59]原文云“元三”,谓元旦乃是年之元,月之元,又是日之元,所以名为 “元三”。

[60]这里所谓鸟声,乃是鸡声,因为古人说鸟实在是家禽。

[61]瞿麦即石竹,亦名洛阳花。

[62]冬冷夏热,画上不易表示出来,所以这两句成为问题。 别本将“冬天”以下另作一段,但文意也未完了,或疑下有脱逸。《春曙抄》则以上半属于绘画,“冬天”以下属于文章,谓更能形容得好,引用韩愈的诗“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粘”,及梁元帝诗“季夏烦暑, 流金铄石”为例。

[63]御岳,见卷一注 [ 17],即金峰山,称为金之御岳,为大和吉野山之主峰,上记“金刚藏王权现”。 日本古时主张神佛合一,于是有“权现”之说,谓某神即是某佛的权时出现,金刚藏王过去为释迦,现在为观音,将来 为弥勒,乃用旧时说法应用于佛法。 信奉金刚藏王,即是归依弥勒,祈求将来的福利。

[64]乌帽子,见卷五注 [ 94]。 此言旅行日久,故衣帽不免有损。

[65]藤原宣孝初任右卫门佐,即右卫门府的次官,九九一年补筑前守, 至九九九年殁。 宣孝妻即紫式部,为有名小说家,著有《源氏物语》五十四帖。

[66]主殿助为主殿寮的次官,也是藏人,所以穿的青色袄子,即是所谓麹尘色。

[67]这一句盖运用《诗经 · 豳风》里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典故。

[68]日本古代黑色是丧服,这里似乎不是普通的服丧,田中澄江补加说明, 谓是丧偶,或有道理。

[69]提出二十六七,盖表明所见系是下弦的残月。

[70] 拉拉藤,原文作“葎”,字书云,蔓草,似葛有刺。《本草》云:“葎草茎有细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讹为葎草。”今俗名拉拉藤,即是此意, 又名为猪殃殃,猪不能吃。

[71]末句独立似不成意义,《春曙抄》据别本谓或应连上文读,即说在上边那院子里,月光照着,并有不很大的风吹着,这种情景也很容易引起一种哀愁。

[72]古时日本对于神佛有所祈愿,辄往寺庙里住宿几天,斋戒祈祷,或求梦兆,或祈福利,与僧人坐关不同。

[73]大和初濑町有长谷寺,供养十一面观音像,甚为朝野所信奉。 此篇记宿庙的情形,乃是一般的事,不过举初濑为例,不全是记载事实。

[74]栈桥系指以杂木材为楼梯,可以上下,但甚粗糙。

[75]只系衣带即谓不着法衣,只穿普通僧服,上系带子而已。

[76]高屐即高齿木屐,齿长二三寸,以别种木材嵌入,常人于下雨时着用, 但法师们则通常着之。

[77]《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凡三十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论偈相杂,全书共有偈六百首,或别出为一卷,称《俱舍颂》。“偈”亦译“伽陀”,系一种韵文,故通作“颂”。

[78]或解作“衣服反穿”,但似不甚适合,或只是衣裾褰得很高,故好像表里颠倒。

[79]下裳和唐衣,是中古日本妇女的正式礼服,与上句正相反对。

[80]这两种皆中古日本的履物。 深履以皮革做下部,上部则以蔷薇锦为之, 上加细革带,金属做扣。 半靴则深梁而浅口,用桐木雕成,上涂黑漆,至今神社的神官服正装时尚用此靴,走起来拖着脚步,如穿着拖鞋似的。

[81]原文作“犬防”,系指佛龛所在与以外地界的区划,用格子分开,亦称 “结界”,盖以此为圣凡之界。 古时亦用于外边,防止犬类之入,故有此名。

[82]佛像即指十一面观音,为古高丽佛师制品,现属日本国宝。

[83]愿文系依据佛的本誓,因而立愿的文章,当时多用汉文所写。

[84]这里举出愿主亲族的名字,故始能听得清楚,知是自己的愿文了。

[85] 挂带原是指下裳附属的一种绣带,乃着唐衣时所用。 由后边从肩头挂至胸前打结,其后简化为一条红绢,带在领上,妇女至寺院礼拜时多用之。

[86]蜜香为一种常绿植物,日本用以供佛,写作木旁密字。 别本上文“我在这里”一句,解作“香在这里”,下面补充的一句也就可以省却了。

[87]寺中每日于正午吹海螺,用以报告时刻。

[88]立封,见卷二注 [ 8]。 这里的盖也是施主的愿文,说明祈祷读经的目的。

[89]堂童子,法会的时候拿花篮的童子,这里乃是指司堂中杂役的人,并不一定是少年。

[90]祈祷,原作“教化”,盖为人有疾患,率由鬼物作祟,法师加以教谕,令其退散。

[91]本尊谓寺中供奉的主佛,此处指观音,所诵为《观音经》,即《妙法莲华经》中第二十五品之“普门品”。

[92]寺院的首长称曰别当,但此处只是指担任堂中杂务的法师。

[93]普通所谓“花”,就是樱花。 所谓看花也就只是看樱花。

[94]樱花直衣系表白里赤,青柳则表白里青,袄子制与袍相同,唯两掖开缝,两袖则系束着。

[95]饭袋,原文云“饵袋”,本系鹰的食饵的口袋,后用以称贮藏食物点心的器具。

[96]小舍人童即小舍人,见卷二注 [ 45]。

[97]金鼓,佛教法器之名。《最胜经》云:“妙童菩萨于梦中见大金鼓。”日本的金鼓用黄铜制成,形圆而扁,下端开口,倒悬檐间,下垂布索如辫, 俗称鳄口。 参拜者至神前,出赛钱投柜中,执辫扣金鼓三数下,乃始礼拜祷祝。

[98] 禊祓系中国唐朝以前的风俗,于一定期日,在水边举行一种仪式,用以祓除不祥,最有名的便是兰亭的修禊。 日本也仿行这种风俗,仍称为禊。

[99]《春曙抄》有此段,与别本同,但其注明此系衍文,谓有一节与廿六段中文章相同,其他也是可憎的事,故可从略。 但其实不尽相同,今故仍之。

[100] 贵人出行,有人骑马前导,俗称顶马。 别本在此处断句,下文作“冬天这样还好,夏天则袍和衬衣便粘在一块儿了”。

[101]随身,见卷二注 [ 44]。 随身长即卫兵长。

[102] 佛法袈裟称坏色衣,系收集世人所弃的杂色布片,补缀而成,及后衍成红白相间的水田衣,去旧制已远了。

[103]旧时朝廷有仪式,临时设座,近卫少将出场警卫,此殆指五月里的最胜讲和七月里的相扑节,在天气特别热的时候。

[104]古代管弦乐器皆用袋子装盛,多以锦绣金襕等厚织物做袋。

[105]阿阇梨,系梵语音译,汉语则云“轨范师”,修祈祷加持之法,在本尊前结坛,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观佛菩萨之本相,用以降魔获福。 日本从中国输入佛教,以真言宗为最有势力,即所谓密宗,及后亲鸾建立真宗,日莲建立法华宗,情形才大有改变了。

[106] 这里只是一个题目,后面第四节才仔细加以解说。 一本作“好色男子的内心”。

[107]在宫廷及贵家,常招僧人终夜祈祷保佑,此处所说情形,似不是生病。

[108]别本解作“女人”,意谓女人如此,男人自更注意,决不用这种方法对付,使她感觉冷淡了。

[109]意思是说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