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雕刻实践中不断探索
Preface
文/张錩
何马出生在闽东海边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体验过捏泥、画画、雕刻的乐趣,高中时在福州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在他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寿山石雕作品中,已经显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思考。1997年何马随本人学习“泥人张”技艺,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进修,在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专业基础课浮雕、圆雕;专业创作课泥塑、木雕、石雕、金属工艺和艺术理论等课程,各科均取得优异成绩。使其艺术理念、创作思维、审美追求以及艺术表现都得到质的提升,为其创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何马作品的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静物、植物、器物、动物、人物都有涉及,这是由于他养成随时随地观察身边事物,并用速写方式记录的习惯。例如他的静物类作品:枯木、果、糕点、贝壳、叶片、种子、水珠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农家民俗风貌、农人生活场景、农具、牲畜等;再如类似考古出土器物的系列、人物系列、鸟类系列等都是源于他的日常生活所见。
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极其灵活,无论是写实、装饰,还是写意的形式的语言表达,都能自如地表现,使作品呈现变化多样的形式效果。例如,以写实手法创作的各类静物,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以装饰手法创作的印章、把玩件、人物圆雕等作品,呈现立体造型的形式美。代表作有《龟纽》《把玩式印章》《投石问路》等;以写意的手法创作的人物、动物等题材作品,更是巧妙地意象表现烟火、水、光影等的视觉效果。创建“刀触”雕刻的意蕴内涵。他的雕刻技法不仅适用于软质的叶蜡石,还可运用于白玉、翡翠、黄龙玉、鸡血玉、琥珀、黄蜡石等多种宝石类的硬质材料。
他的作品艺术内容涉及广博,不仅有反映民俗、民生、民情、民趣的,还有呼吁生态保护,善用资源的……更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创作出对人生价值赋予哲学思想,具有内蕴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使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比较好地结合,多层面地通过艺术形式的艺术构图、艺术技巧与艺术语言,巧妙地运用材料载体生动而鲜活地表现了不同题材内容的创作需求。
何马还善于理论总结,多年来一直坚持文章的发表及参加各类讲座。他推行的雕刻表现技法——“素描法”,以自身的深切实践,结合院校美术教育和民间技艺传承的优点,通过近三十年地完善,已被广泛采用,尤其适合于玉石雕刻专业的基础培训教育。“流形化势”的创作方法论,是充分消化写实、装饰、写意的基础上,融合具象、抽象、意象的综合型创作方法。他常用古诗的方式,把创作感悟提炼成五言、七言,像顺口溜或谚语,朗朗上口便于流传,不少像禅门的偈颂,发人深省……
寿山石作品 王三三 作
一件优秀作品的表现形式、技法、作品内容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思想。何马的独特思考是多层面的,仅就玉石雕刻而言,深入分析玉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与感情色彩的关系,运用材质语言和造型语言来传达对人和大自然、社会以及身心关系的思考。他善于发掘作品的趣味性,运用比喻、借喻、隐喻等方法来传达思想,从多角度来引导观看者的思考。从他以前到现在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考有从浅到深的渐进过程,大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形式层面,再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而引人注目,以此启发从艺者就地取材,采集适合自己创作的素材;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艺;融合环境的多种展示方式,拓展生活空间和观赏视野等等。这也是比较接地气的解决生计的技能层面。二、体现真善美的内容层面,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言论,都能领略到他的真挚情怀。早期有一部分反应世态的作品,是对他当时经历的述说。仿真写实的小品体现他的涉世态度逐渐转向风趣而坦然。1998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提倡充分合理的利用玉石资源,并以作品、文章等方式提供可行的办法。近十年的作品趋向人生的哲学思考。三、开发思维层面。例如他在同济大学讲的《寿山石雕创作的思想维度》。其实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启迪思想,开发思维的功能。如《非常辣》《超于像外》《雕过的杜林石》《牛》《假砖》《榛论》等等。
另外,他还具有雕刻以外的多方面素养。如书法、篆刻和诗歌等,这对提高雕刻的审美,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加作品的文人气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潜心研究各类玉石艺术用法的同时,还注重自性的修为,他曾以“琢磨在修行途中”为课题讲座。何马不但是创作型的,也是思考型兼具理论性的艺术专业人才。更是个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和真善美的践行者。他的作品、言论值得大家关注和推广。
(张錩,“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