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环境的需要

一、生存环境的需要

凡事发展皆源于某种需要,或人事关系,或人物关系,无须亦无所生。

(一)生存的欲望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大量涌进福州城的农民工寻找就业。一部分对书画、雕刻之类极为兴趣,或学过美术知识的艺术辍学生和毕业生,接触当时正热门的寿山石雕。然而当时业内所需求的寿山石,是质地较为透明、色彩艳丽的材质。这不是农民工买得起的。于是只能选购价格低廉的材质,如印章的下脚料,更多的材料是从矿山的石渣中捡来。这样的材质无法迎合当时买家,生意惨淡,衣食难以为继,由是穷则生变,唯有产品求新求变。可见这个需求主要是生存的需求,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压抑的兴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振奋起来,势不可挡。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上图三张所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用“素描法”表现的作品。作者何启支来自福建省东北部的罗源县偏僻海边。是农民子弟,1989年从农村考入县一中初中部,由于家庭困难,于1990年辍学,1991年来到福州学习雕刻寿山石。20世纪初期,美术界的普遍情况是,有美术兴趣的人往往文化课不好,文化课好的人美术天分又不够。许多文化课好学习不好的美术兴趣者,最后找民间艺人,去学一门手艺,以求日后自谋生计。文化程度不够是民间手工艺作品,缺少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当时也有不少像何启支这样能学习,又有美术天分的少年,如林信琳、李焕强、官铎、林树岳、林建汀等。他们当时无力上学而随着农民工大潮涌入都市,浪迹于民间工艺界。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是这些手艺人积累素材的宝库。他们是带着素材来到都市的,只等着练好雕刻基本功。贫穷使他们内敛,甚至胆怯。另一面却激发好学、创新的积极心。这就是“素描法”能够在当迅速传开的背景原因。

作品1的核桃部分是由寿山芙蓉石雕成。当时由于钢制工具的局限,坚硬的“砂”是刻不动的,一般用凿子凿掉,凿不雕的只好留着。但有砂的材料是不好出售的。在传统的题材中,砂确实很碍眼。所以带砂多的寿山石价格相对低廉,“砂”的质地和色泽很像核桃壳。这样模仿雕刻起来,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作品1的橄榄和酸梅干是寿山石月尾石刻成的。月尾石的灰绿色和深紫色在这里派上用场。这或是上天留给穷人特别的生存机会。

作品2、作品3的题材也是来自农村生活的收集。从静物仿真的写实手法,到21世纪初何启支首创农家山水。“素描法”被用于各种的题材表现。

“素描法”用于翡翠作品 林信琳 作

“素描法”的肌理表现手法,用于仿制写意画的墨韵。李焕强 作

《农家山水》局部 何启支 作

《农家山水》 寿山石 林建汀 作

(二)审美的特质与兴趣的动力

为了尽快适应雕刻寿山石,必需对当时各种题材及其表现技法做过大量的分析。从寿山石雕界的老前辈到小作坊中的手艺人进行参访。随着雕刻手感的熟练,同时发现民间手艺传承的特点:

1.所要表现的对象,主要在于物体的形状与色彩上,至于质地及产生形状与色彩的内在关系很少探究,所以对经验的积累比较零碎,缺乏条理性。

2.表现技法相对单一,对固有的工作方式极少反思,却因此专一而上手快。

3.在耳提面命中,留下的是师傅的“要怎样、怎样”“雕什么、什么”的言语暗示。

4.学徒的年龄多在初中阶段,甚至更小。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佳年龄,精细的工活大多从这个时期开始,到二三十岁成熟。三十五岁以后再学细活,很难持久,也很难做得细。同时也是人生思维定向的第二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是三到十四岁,这是被动形成时期。第二时期是青春期,这是个性觉醒时期。)不少刚刚走出美术学校的手艺人,学校的美术教育以先入为主地成为思维先导,这就在意识上和传统有差异,有差异就有比较,一比较就进入思考,一思考就会去梳理想法和总结经验。可见,以上需求关系到审美趣味的选择,可以理解为心理需求。

生存的本能必然做出反应。很自然地把学校里学来的一套做法搬出来,事实上也只有这套本领,那就是课堂上的素描练习方法。接下来就是素描练习方法怎么和寿山石雕进行融汇,才能权变从宜。

《溪山归樵夫》 寿山石 张以杰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