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的基础教育法——“素描法”
“素描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把美术院校课堂上对静物写生的素描方法,套用在寿山石等玉石雕刻的基础练习中,通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被迅速借鉴,广为应用,自然而然地形成写实仿真的雕刻表现技法,是引导玉石雕刻手艺人了解人和物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职业关系的途径。完成与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格物致知阶段,实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培养敬业乐群的精神,完善人格,明确人生的价值,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素描法”又是玉石雕刻初级训练及基础教育的方法。
雕塑家朱尚熹在《失语的中国当代雕塑》一文中提到:“学院雕塑教育与当代雕塑的演进脱节,其中雕塑基础的教学更与现代雕塑人才素质的培养没有关系,我们的很多学校的基础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人体解剖摹写层面,停留在个人经验的传授层面,而非现代主义理念层面和雕塑发展史节点的层面;在创作方面,在形式与内容严格区分的语境下,观念优先,观念先行普遍存在,雕塑语言本身成为工具和附庸被完全定格。在所谓当代雕塑的语境下,基础无用和教学无用的思想相当普遍。”[1]
玉石雕刻手艺人的生存,以手工艺的方式处理着人与人关系,人与自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终其一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的生态观正在迅速改进。不同职业的人,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物质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对自身之外万物生态的影响。玉石雕刻的核心媒介是玉石。玉石手工艺要处理的核心关系是人和玉石的关系,也就是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之间讲究缘分,人与物之间也有这样的缘分关系。借缘分的人生观,从生物扩大到非生物,在玉石雕刻的过程中析出人与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生态链,培养全息的宇宙生态观。本文试从相石、理璞、雕石琢玉等方面分析人和玉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为玉石雕刻铺垫正能量的意识基础。
《早生贵子》 2019年
芙蓉石:35cm×31cm×21cm
作者:何马设计,何启支作
此作品通过写实的寿山石雕表现手法,把芙蓉石的“肉质”刻画出红枣、花生、桂圆等传统吉祥物,把芙蓉石的“砂质”雕刻成竹篓。质地对比和色彩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一派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