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创作中的思维惯性与解构
玉雕欣赏者所形成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之前玉雕创作者造成的思维惯性。玉雕创作者对欣赏者的审美认可与否,反映出玉雕者对自身创作的认可。站在欣赏的立场来看,把玉雕及其作者当作审美对象。站在玉雕者立场,欣赏对象、玉石和自己本身都当作玉雕的参考,或确定对象,接收到脑中,作为雕刻者比较其间的差异性和共性。这虽然是常见的思维类型,但长期的发展,将形成约定俗成的认知,早已是所有创作者被动接受的思维规律。根据欣赏和被欣赏的对象,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思维惯性区分出差异性和共性,一方面避免解构思维中交叉影响,另一方面借助思维惯性的反向作用力推陈出新。在三维的物质世界里,进行比较分类才能较快地确认创作构思的入口,从而确定主题,选择表现方式。系统化的解构与复合是推陈出新的先导理论。
比较思维:1.各地玉雕师处理同一品种玉石特性的思维比较。2.区域人文心理差异影响表现思维倾向。3.各地流派界线不断淡化后的玉雕思维共性。
想象思维:从一个想法关联到另一个想法,也是一种联想思维。根据思维经验的惯性,进行判断、推理、假设。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推此及彼,创造出新的思维形象,得出结论后再以此类推。假设思维还在逻辑上演绎推理。有时导向幻想思维和推理思维从平面思维引发立体思维,在脑海中称思考的全息图。
逆向思维:一是换位思考。二是反求诸己。三是从反面着想,往回溯源。或从反面看结果。
横向思维:以某事物或自己为中心向外作扫描式的思考、分析。左思右想,观前顾后。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
跳跃思维:是艺术家的特性,根据一个念头的启示,旋即产生新的内容的念头。体现思维的活性和不定性。容易出新,也可能不得要领。通过训练后的跳跃性思维,可以省去次要的中间环节,快速达到目的。
总结思维:善于梳理大量的个体事例的思维,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并得出结论。
印证思维:验证和求证的思维,对照不同的经验和结果互相验证。也表现出求同存异思维,是人类追求存在感的思维。
批评思维 思维进入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品评。思维相对独立,凸显信心、思辨、客观、开放、平衡等能力。
核心思维:思维锁定重点,屏蔽与之无关的任何信息。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毅力、耐性、凝聚力。
发散性思维:从一个提示引发多方向的探求思维,是思维穿透力和扩散性的综合体现。
思维发生的方式很多,比如还有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演绎思维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思维方式决定构思,思维能力决定思维方式。理清各种思维方式为了反观自我,提高玉雕创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