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诗性本来无一物
(一)解除对物的执着
禅宗慧能祖师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家喻户晓。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平和。吟诵起来,如风行水上。论诗居上品,论偈属上乘。然而六祖一直强调自己不识文字。道理很明白,不着相,不着文字相。这首诗偈要了结的根本结点是“物”,即解除对物的执着。诗言志,目的是“志”,“言”为手段、方法,“诗”是通道。通道不空,不好传递。
(二)目的何在?
我们的认知从物而来,格物致知,物是媒介。格物得出道理是我们要获取的实际。好比,拿筷子的目的是夹东西,夹东西的目的是吃东西,吃东西的目的是获取能量,获取能量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活着吗?七天不吃也能活着,为何一天不吃就受不了。为了吃吗?肯定不是,饱了就吃不动了。可见,有形的物质中找不到答案。那也只有从非物质的层面找。找“道理”吗?找道理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样问下去,一定也没结果,这不就是“空”吗?
(三)目的是人生经历
如果没有上述一系列的物象关联下来,连“空”也找不到。
这就是真理,实实在在的现象,即真相:知道空性而不离物象
换个说法是:以无物的本体在有物世界中经历。经历才是人生的意义,而不是结果。因为结果都一样。
玉雕创作要领会的就是这个原理。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如下图的黄龙玉作品《镜中花》,由籽料切成的砖头形状,像金砖。
朝上的一面为玉表层部分,色泽鲜丽,完美无瑕。朝下的一面属于玉心,有些许瑕疵,设计一朵牡丹花,用的是浮雕技法,就像硬币上的浮雕,很薄,立体感却很强,因为把握了二维空间。牡丹花作亚光处理,花蕊位置安排一个儿童的形象,并磨光,以形成质感对比。
搭配黑檀木制成的木架。黑色可衬托黄色,又调和了黄色的“俗气”。木架顶部的板状中间挖空成方形,大小恰好可以卡住放入的“金砖”。这样从底部看,仿佛一幅镶了黑镜框的画。四角由四根方柱支起,柱子上下两端与上下两块板的四角,以榫结构嵌合,稳定牢固,又便于拆装。
木架内放置一面镜子。当光线射到镜子时,就反射到“金砖”的底部。于是被照亮的底部“画面”就在镜子中倒映出来,从而吸引人的目光。只要人凑近镜子,就会观看到“画面”中的一朵牡丹花,花蕊中一个儿童的脑袋,用手指着观者笑,此时观看者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先欣赏到作品的构成与黄龙玉的天然美,又从镜子中看到雕刻的景象。原来这一切只是“镜花水月”。
“金砖”的周边三个面刻上云纹。一面刻字,释文如下:
玉质呈金相,
良工识物华。
匠心稍转念,
已作镜中花。
《镜中花》 黄龙玉 黑檀木 何马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