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形意相成
形,怎么来的?是被视觉摄入的?还是一直存在?先有形还是先有意?这就涉及“心学”,从修心方面来体会,在哲学、宗教领域研究的相当多。适当了解这方面知识,对玉雕创作,表达思想,提高艺术性,引导社会适用性,维护人性和谐大有补益。人到五十岁左右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后知不如先觉。
此处有两则故事讲心意与外物形变的关系:一则是被书法史尊为“草圣”的怀素的故事。《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孙大娘善舞剑,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也。”从舞者的动作形态中感悟书法。许多艺术家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另一则在《六祖坛经》里记载耳熟能详的故事:“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也有理!如果自己没留意过的,对自己来说等于没有。可见“形”需要“意”来识别。形也影响着意。
那么万物成形,品物流形,都是从无到有,从抽象的形态逐渐长到具体的形象。真的“无中生有”吗?譬如,人出生之前是胎儿成形的过程,再之前是受精卵,再之前是精子和卵子。精子和卵子的存在形式本就不一样,物质形式存在要占位置,只有非物质性存在不占空间。
《道德经》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述宇宙本源论的观点。佛典《起世经》阐述了世界结构、状态、起源、成坏的过程,以及世间众生的诞生。借助以上经典可以了解从无形到有形的原理。
传统玉雕创作的立意主要向往吉祥,玉器图案的吉祥寓意主要有:求福禄,求长寿,保健康,扬喜庆,追名望,养德行等。玉雕常用题材大体有:宗教、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寓言神话、戏剧、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动植物等。常用动植物装饰图案如:蝙蝠、鱼、鹿、龟、鹤、寿星、喜鹊、蜘蛛、麒麟、龙凤、太狮少狮、葫芦、佛手、牡丹、鸡冠花、灵芝、橘子、石榴、葡萄、松柏、风帆、岁寒三友等。
事过情迁,物是人非。新时代的观念,必然影响玉雕的审美意向。现在人仍然也有向往吉祥的意愿,而表达形式已有新的要求。可见相对于“形”,“意”起着主导的作用。
意是成形源动力,形是意的表现和载体。我们通过锻炼身体的形能达到健康,激发智慧。形、意两者互为体用关系。形的作用是指向性,意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儒释道都讲究“正身”,正身主要在正脊椎。脊椎正了百病可除。《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当然他们从不忽略意念的调节。
自古以来,修心养性最在“意”。《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这首出自《禅宗七祖师谈禅》的偈诗,据说成为形意拳的起源依据之一。武术各种拳法中体现出的形态各异的动作,是我们参考的肢体语言和形式美。道行高的“真人”主要在“意”上下功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他们明白武术的招式,都是练气的副产品,练气是“诚意”的过程。
在玉雕的相玉、构思、设计、雕琢等过程中,石种是形意相成。虽然都是先有意向,再去造型。但多数的玉石雕刻师,总是着意于形式感,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这或是玉雕作品缺乏创意和思想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