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石制品分布概况
玉石雕刻表现为石器、玉器,或说玉石作品、玉雕,一种以玉石为载体的文化产物必然有其缘起、发展的过程。玉器的产生得益于新石器时代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再发展,在生产资料不断改进的情况下,难能可贵的是最原始的用材。在石器时代消亡上万年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其存续与发展必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贯穿于玉器初期到历代延续的四个依存条件是:1.玉石作品形制的实用功能;2.玉石材质及其作品的审美需求;3.玉石特性决定技艺表现方式;4.玉器经典成为相续参考的造型。
玉器的产生,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物性感知力和劳动力相协调性的体现。在不断改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人类从原始生存感逐渐向文明表现感进阶。从生理需求为先导,向以心理需求为先导的高维旋进。[1]驱使人类的审美需求与表现力不断更新,也是万物共同发展的缩影,折射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这个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一个自主发展,反复调适的漫长过程。
就目前人类已知的文献材料查阅得知,中国早期的人类利用最早使用玉石的历史是7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期,该时期的人类已开始使用水晶、玛瑙等打制片状的生活所用旧石器,这可以看作中国治玉工艺的源头和缘起。
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借玉器传递自我的美好意愿,从后世看该时期出现了一批属于这个时期精美绝伦的玉器,承载这个时期的文化特性和民众的审美取向。大致在旧石器晚期,先民开始出现了对玉的审美价值方面的应用先例,距今约2.8万年的山西峙峪遗址出土的水晶质的小石刀和距今1.8万年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穿孔兽牙、海螺壳、小石珠、小石坠等人类考古出土的玉器在不断地佐证这个说法。
由于时代变迁,无论是出土玉器的数量,还是出土玉器的制作工艺,都趋于增加和成熟,古代人们对于玉器制作工艺的探索和体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为后世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人类玉文化历史上经历了农耕生活用玉、神玉时代、王玉时代和民玉时代等时期,一切工具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由人类发明和创造,而且为现实中的人们生活、生产服务。史前时期的玉石,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后才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到了文明社会,对生产和生活工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众多的要求中美感成了最高的要求之一。玉石的美感与使用惯性和工艺合理性是相互作用下的促进。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类主动创造共同作用之下,才孕育出了中国灿烂悠久的玉文化。
人类的好奇心是否与生俱来?怎么开始有好奇心?谈到一个事物,我们总会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它要往哪里去?等等。虽然无从得到具体的考证。好奇心的确是一种神奇的动力,推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具体到“玉”上,如何被发现的,被谁发现的,何时发现的,发现在什么地方……人们一直都在探索,有时候忽然觉得不重要,答案总在不断探索过程得到。直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展,才开启中国的考古学科。“安特生据他发现的最新资料……他从所发现史前遗址的规模、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石器、陶器与历史时期的比较以及人种资料的研究等出发,指出仰韶文化之人种当为现代汉族之远祖,或与汉族极近之一民族。因此,他将仰韶文化称之为‘中华远古之文化’。安特生对仰韶文化性质的判定,即对中国石器时代的确立,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这是安特生研究中国考古学的一大贡献”。[1]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国的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却到了19世纪20年代之后的事了。
距今约10000年至4000年前,大约是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该时期制玉工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用玉器的区域和频次也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玉器的形态、工艺、品类也趋向新的调整,形成了中国玉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高峰。从目前已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来看,该时期的制玉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内蒙古及广东等地。目前为止,玉雕发展大体可以构建出一线、三块、多点的分布图:
一线:石器时代到当代的时间串线。石器时期的玉石制品;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玉器;隋唐至宋元的玉器;明、清时期玉器;近代玉石雕刻。
三块:把中国考古文化区的分布,放在中国地理版图中来理解,大致分为三个板块。1.东北部板块: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山东段;东南板块:包括长江流城河姆渡文化、格泽文化、良诸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和凌家滩遗址等地区;西部板块:龙山文化陕西段、齐家文化、新疆楼兰等地区。”[1]
多点:各地均有出土玉石制品,但所占的数量很少,零星地散落于各处。如楼兰、玉门、阳关,广东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平潭壳丘头文化等。
在上述文化遗址和遗存中,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相对突出,工艺最为精良。其中,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大多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主,典型器物有玉兽、玉龙、玉鸟等。制作手法简练,形象概括,“神异”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而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琮、玉璧等居多,制作工艺多以细密的阴线刻和精湛的浅浮雕为主,体现出庄严静穆的气息。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成就。
参考考古发掘、博物馆馆藏及目前出版书籍所刊登的玉石制品物件,及相关文字述说,按年代来串联玉石雕刻发展演变的概况。旨在从中来梳理具有玉石特性的手工艺文化脉络,传承古代治玉先达的手艺精神,梳理以玉雕为轴心的文化思想运行规律,以动态的方式在思维意识中构建历代玉石制品图像目录。最终服务于创作和学科完善。其重点不在历史本身的陈述,而在于启迪思想,开辟玉雕思维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