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玉石雕刻创新的突破点

一、触及玉石雕刻创新的突破点

刀触是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名词,作为玉石雕刻和泥塑中所产生刀痕的专业术语。成为传授技艺、玉雕创作中应用的关键词。

雕刻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称为“刀”,玉石雕刻的金刚砂钻头,在寿山石雕界也习惯成为“车刀”。泥塑用的是泥塑刀。在福州地区管玉雕叫“车玉”,认为玉是车出来的。工作中使用转动工具的场所叫车间,与使用转动工具的工作台叫“车床”,缝纫机叫“衣裳车”……把木头固定在转轴的一端,用刀顶住木头的旁边,随着转动,可以雕出各种柱形的花纹,作为家具的构件,叫“车只”。如果刀顶在木头的顶端,就能车出木碗、木杯来。若把刀固定转轴的一端,就成了“车刀”。

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这里的触,是接触的意思。眼睛接收到图像信息叫触目。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叫感触。皮肤、毛发等接触物体所产生的感觉叫“触觉”。觉,醒也,悟也。所以“刀触”不仅是名词,也是动词,是静、动、感,从内向外,再由外返回内的认知体验过程。

刀触,是受到“泥人张”第四代张錩教授传授“泥人张”技艺时而启发的。张錩教授运用手指和泥塑刀,娴熟地在泥上按压,留下无数泥痕。每一个泥痕都是有意识造成的,每一个泥痕都承载着“泥人张”的感触。“刀触”的理念就是在这情景中,参习“泥触”中脱胎而成的。

一件玉雕作品正是通过大小不一,凹凸有致的刀触,改造玉石表面,达到作者所要的形式。

有“笔触”一词,《辞海》[1]的解释是“字画、作文中所表现的笔力”。在文学作品也指代格调。在色彩画中,尤其油画中指的是画笔留下的肌理。油画的笔触是研究油画风格、美学、技艺等方面的元素。笔触是油画从写实向写意发展的突破点。

正是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思考工艺美术创新的突破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