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今的玉雕技艺

一、如何看待当今的玉雕技艺

从前的民间手工艺发展,大体上以当地的人文特性为主导。隔山如隔海,隔行如隔山的旧时代,地方艺人埋头苦干,对外界文化思想的摄取很少,甚至存在排外的现象,这对保存特色手工艺是良好环境基础。但手艺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难免应对乏力,许多手艺人的生计都成问题。不少优秀手艺人沦为工艺包工头的代手。可见加强手艺人的自身素养,正确认识自己,开阔眼界,对接时代的审美旋律,争取自己应有的技艺回报,这是迫在眉睫的事。大概情况及相应对策如下:

(一)手艺的文脉调理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研究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保留可资借鉴的纵向脉络。

其缺点是容易养成对自己经验执念太深的不良习惯,易产生排外心理,甚至一叶障目,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

我们可借助院校的多学科理论学习,改善创作理念,丰富创作思路,以此来调和、软化僵硬的模式。

(二)审料造型

玉石材料是玉雕的基础条件。也是技能、创作、内容、思想的载体。传统手艺,培养精到的解读材质的能力。累代积攒极为丰富地处理材质的经验,如对巧色的利用,规避裂纹、瑕疵等方法,并能根据需求对于材质灵活取舍。

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宏观构思,疏于对造型基础的巩固和变通。

我们可以通过养成写生速写的习惯,加强素描的练习,通过适当的雕塑训练,增加造型的准确性、艺术性,培养造型的立体观、整体观。

(三)激活更多的技艺表现力

民间作坊式的生活,节奏单一,时间紧凑,技艺表现力精纯,这就是民间手艺人上手比院校学生快的缘故。

不足之处是表现手法的单一性,极易于导致技能模式化,这也是仿制成性的一个原因,也是思维单一化的诱因。

我们可以增加手绘、泥塑、书法、篆刻等技艺的训练。手感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表现手法的灵活性,增强表现力。

由于学科过于单一,构思、题材、内容、寓意相对狭隘。不善于自我审视,很难推陈出新。

我们可以增加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修养,甚至跨学科进行图文阅读,观看展览,学术交流等,来开拓视野。

(四)题材的选取

民间主张“单门艺”,即以一种或有限的几种题材为表现对象。题材多数来源于师傅的一脉相传。其优点是对某个特定物性的了解较为深入,运用技法表现某个物象极为娴熟。个别悟性高的手艺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不周全之处是,绝大多数手艺囿于题材的局限,固步自封。善于表现人物题材的,有时搭配动物就雕得不到位。多数人把艺人常用的物象当作风格。其中出类拔萃者,有自持的潜意识。这或是工艺界难出大家的缘故之一。

对应的改善方法,养成观察生活相关的事物作为素材的习惯。了解当下国际雕塑界、影视界、艺术界等其他文化界,对类似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培养对题材的改造、改编、改善的意识能力。

(五)作品内容的合时代化

传统玉雕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来自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无论文学内容、戏剧、神话传说、民间传说,都是反映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然而其中难免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缺乏探究的精神。从另一个层面抑制思想境界的提升。

(六)传统手艺人蕴养浑厚的技艺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手艺人地位普遍偏低,这就使得民间艺人淳朴厚道、藏巧内敛、虚心虔诚。

而出现的问题是,迫于生计,许多手艺人时常轻易转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艺人一旦长时间没有动手,对技法运用就不顺畅。有的父亲从事木雕的,儿子可能雕刻石头;有的进入院校学习后,选择了其他专业;有的儿女可能从事与手工艺毫无关系的职业,到其孙子、曾孙却又显露艺术天分。

加强技艺的精神需在技艺训练中培育。民间的技艺传承,不是技术转移,也不是方法受用。由于玉石材料的多样化,许多雕刻工具都是临时改制,甚至创制。同一种雕刻方法无法适应不同审美的要求。所以千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核心是技艺的精神。

《瑶贝合质》 仙游石 何马 设计 刘夏航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