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于“油亮”下的积习阴影

二、触目惊心于“油亮”下的积习阴影

玉石雕刻作品习惯上把雕琢的痕迹磨掉,磨光的工序往往不是雕琢者来完成,磨光由专门的磨光工作者完成,绝大多数的磨光师没有雕琢玉石的经历。所以这种痕迹在工艺界完全忽视。寿山石雕、翡翠、黄龙玉等习惯把作品表面磨得油亮,有的再涂上油。确实能够炫示玉石的材质美,反映人们向往“圆润美”的传统习惯。涂油有保养作用,却也能掩盖裂纹和雕工的不足。圆润美不是油亮,是高层面的美,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控。由于磨去刀痕,涂得油亮,总有油腻的感觉,少了骨感,作品显得精神不振,最终流于低俗。这现象在当今工艺界仍然普遍存在。究其深层意识似乎处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没有摆脱仿真的“像”

民间的观赏习惯是“像什么”。譬如在观赏石界,象形的观赏石价位就高。玉雕根植于民间,绝大多数从艺者一直生活在具象的阴影中。

像,是非像之意的载体。《易·系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有心人借象寓意,智者“得意忘形”。

(二)根深蒂固的“仿”心理的作用

“仿”反映在学习阶段,在人类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处于少儿阶段。到了十四至十八岁期间,就要产生摆脱被迫学习的心理,开始倾向自主选择,想借外力强化自性,于是逆反。动物也具有模仿行为,“模仿学习的适应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模仿可以更快地学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和能量。”[2]可见从忽视“刀触”的现象背后,投射的是滋生惰性的阴影。

(三)“随大众”“随大流”的现象严重。

韩愈《劝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不是好兆象。春秋时期鲁宣公夫人穆姜犯了错,史官以《周易》筮占为“《艮》之《随》”,即“随卦”。“穆姜面对筮占结果,并不唯从天意,而是自我反省,察观自身,意识到德行有亏,必将承担责任”。[3]依据《左传》易筮规则,当为不吉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