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物衍生态观
以生命的形态来看待动物、微生物,乃至植物,这谁都能接受。把玉石、木头之类的矿物、物品看成一种生命形式,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即便是长期从事玉石雕刻的人,也很难接受。人们喜爱玉石,常戏称玉石是自己的情人。出售自己的作品常怀卖女心情,这似乎很多人都经历过。生长的树有枝叶,有生命,砍下来后成了木头,一般不认为还有生命。然而从事木雕的艺人一定不愿意认为木头是死的。因为死掉的木头,是朽木。古人言,朽木不琢。死去人无法再交流,朽木成灰烬也没有交流的意义。但手艺人从选择材料,抱着材料构思,在材料上一刀一刀地雕琢。这难道不是一种交流?谁都无法否认此时存在两种生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在交流。可见问题不在玉石或木头的物体本身,而在于人对生命形态的认知。树是有生命的,成了木头换了一种生命形式存在。木头不再具备继续生根发芽的功能。好比一个被高位截肢的人,不能生育。两者都还活着,岂能说木头或受伤的人没有生命?都说玉石有灵性,所以玉石也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至少在玉石雕刻的意识中这样认为,总是有益于构思和创作,这是有情的表现。有情是动物特性,而运用情感是人的特性之一。“无缘对面不相识”,有情却还能单相思。
有生命才能交流。生命交流的形式就是生态。生态有时空的界定。(若脱离时空界定,就没有生死,朽木还可以发生质变,譬如木化石,松脂成琥珀,这属于另外课题。)一般人的认知都是经验主义,立足自身向外推断,即推己及他。只认可与自己相符合的形态。所以我们先以自身所处的生命时空来设定一个生命的观点。这一点是以物质形态的人为中心点,深入的说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接收到的一切外在的物质影响。同时向内感受的一切非物质存在。于是我们渐渐地发现,影响人的生存,外在的有食物、人物、地球、宇宙;内在的有微生物、意识。相互之间相生相克地运动着。
这就不得不先从大处着眼,权且做个假设:宇宙是个大的生命体或者生态体,既然是生态体,就会不断生长,长大到无穷,其大无外。那么银河系可以理解成宇宙的细胞,那太阳、地球、月亮等星球都是宇宙的细菌,人呢,在宇宙中顶多算微生物,再小还可以分,这叫其小无内。若盯着看星球、人、植物等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天体、山石、河道、建筑、木材、家具、瓦块等等,不见其动,时有所变。树木砍伐之后作为椅子,树木与水土相生的形态结束了。树木作椅子又以另外一种的“生命”形态存在。制作椅子前的树木质量,制作椅子时木头处理,使用椅子的方式以及所处环境气候,都会影响椅子的使用期,这好像人的命运,出生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都影响人的生存质量。玉石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大地中孕育后被发现,以原石或者雕刻形式辗转、分散于各地保存下来,这样的生存概率比较大。好比植物的种子,随着风或者鸟类迁往各处生长。玉石在迁转过程也要种种经历,犹如人生的运势。玉石与人相互克制,互相依存。放在宇宙万物的衍化中来看,这就是“物衍生态观”。
由于生命的周期不同,共生而不共亡。有生就有亡,人有生有死,动物有生死、植物有生死、矿物也有生死。只是人的一生是看不到玉石消亡的时候,“夏虫不可以语冰”。宇宙也有消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