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

春秋时期礼器使用大大缩小(仅从文物出土的资料来看)。玉璧使用广泛,功用从“礼天”转为维系权贵之间变化无常的诚信。性质从“神品”到“礼品”转变。玉器雕琢的弧线运用却更加自如,圆到小勾云纹。战国时期的铁器使用很可能促进了玉雕技术。极具特色的“谷纹”的装饰,有条理、等距地密布,在玉璧和玉璜的润泽中浮现出来。此期间的“双兽首玉璜”,无论造型还是雕饰都是经典的参考范例。整体布局大小、疏密、镂空有明显的分区。从雕琢留下的“痕迹”,是了解古代琢玉重要渠道。“谷纹”的布局应该以圆中心点向外画等距的放射状直线,可以理解为“经线”。再以圆规从里向外画等距弧线,形成同心圆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交成“方格”,“方格”从里到外,从小到大渐变。然后在方格中雕琢“谷纹”。“谷纹”呈螺纹状,螺纹的方向不一致,但有一定的规律组合。这种组合的初期规律在画稿,或画料时才能看清楚。但雕琢的深浅变化却呈现与画稿完全不一样的“规律”。只能在现场观看才能得知。后世的“工字文”“回文”都是依循这个规律。这就是民间工艺的“绝活”,也是研究古代装饰纹画法和凹凸表现手法的重要资料。

商代玉器配饰的形制有自主更改的随意,雕琢较良渚、商、西周时来得轻松。玉带钩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配饰。与宗法礼制的瓦解似乎同步。春秋开始,佩玉的流行,战国技艺和思想都是“叮当响”,璜、环、冲牙、球、管、现等片状佩件交响激韵,仿佛与挺刃交兵、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