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造型的基础训练
(一)针对玉雕的绘画训练
1.工作前准备法要
如果没有受过美术基础训练的人,不要担心,大胆尝试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用下面的方法,不但比较快找到画画的手感,还会预防职业病。只要姿势正确,常练习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体会。
下笔前先端坐在椅子上,臀部接触椅子的面积不要太多,椅子的边缘大约在肛门前方的位置。腰挺直,不要用力。头往上顶,好像有人抓住头发往上拉,不要用力。下巴略微内收,舌头上卷,轻轻顶在上颚。全身先放松两三遍,可以配合呼吸。呼吸不要刻意,本来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只要意识到在呼吸即可。如果情绪不稳定,或身上不舒服,开始呼气时可以缓缓地、深深地用鼻子把气吸进来,能吸多久就吸多久,吸不了就从口慢慢地呼出去,能呼出多少气就多少,再重复,连续三遍。先呼气,还是先吸气,看自己舒服,怎舒服就怎来。然后开始配合呼吸从头到脚,每个部位依次放松。比如吸气意念着静下来,呼气头放松;吸气静下来,呼气颈部放松;吸气静下来,呼气肩部放松……下面依次的部位为:双臂、手腕、胸腔、背部、腹部、腰部、臀部、大腿、膝盖、小腿、脚。若身上有疼痛的地方可以多放松几次。也可以呼气静下来,吸气松下来,看每个人舒服和适应情况。执笔时除了手指用力,全身的其他部位都放松,尤其着重检查颈部、肩部、腰部的放松。运笔的口诀如下:
端坐微闭眼,
双肩松一松。
身散神不散,
呼吸息中缓。
掌虚如扪卵,
力气指上转。
“安坐微闭眼,双肩松一松,身散神不散,呼吸息中缓。”是雕刻之前的姿势、心境调整,显得有仪式感,宜于培养恭敬心和自察、自觉能力。养成习惯后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职业病的发生。“呼吸息中缓”是练习呼吸的简易方法,息,是一呼一吸之间的极为短暂的停顿。心难以平静的时候,适当延长“息”的时间,可以有效地平复下来,但不要刻意。正常的呼吸就是缓缓地,知道有呼吸即可,不要去注意、无须调节。习惯了可以提炼思想的纯度、提升思维的速度、思想的力度,即思想专注力和灵活性,使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掌虚如握卵,力气指上转。”指的是运刀(雕刻刀、泥塑刀)、运笔的要点。体会“扪卵”的用力手感,可以体会刀或笔在一个平面上运行的力度把握,及其微妙变化。“力气指上转”是通过手指尖的轻微而灵活地用力,把关注点移到指尖。这对刚刚用刀或用毛笔的学员来说,能够尽快稳定使用工具。同时也把游离在外的心收回来,这就心系一处了。
工作前的准备法要适合于绘画、泥塑、设计、雕刻、磨光、书法等方面以此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对玉雕,乃至生活全体方面皆有补益。
2.绘画
绘画的练习贯穿在收集素材的生活中,多观察物体,观察物体先整体得其势,再局部找内在关系。
(1)速写。较快速地完成对象的描绘收集。初期阶段最好每天不少于十张。宁可慢、少,也要力求把握形体的准确。
(2)素描。观察明暗关系,光的作用,尤其明暗交界的微妙变化,把握三维中的体块感。
(3)白描。若有兴趣,或有条件,尽可能玩玩毛笔的妙趣。速写、素描用的是硬笔,毛笔是软的。毛笔用顺手了,反过来更好把握硬笔和雕琢。用毛笔照样可以速写和素描。20世纪80年代,一批画家用毛笔,以素描表现手法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韩硕、施大畏的连环画《李自成》。广东崔君沛人物画线条中加了明暗关系,一条线中就勾出体量感。导越迹的《班门弄斧》人物画。素描的明暗效果在“皴法”中,使山水画、人物画的体量感凸显出来,如李可染、张仃先生的山水画,西安刘文西的人物画。运用毛笔意味着蹑迹华夏文脉,接通中华文明思想的气脉。若辅以书法效果尤佳。
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第十册·导越迹 画《班门弄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
连环画《中国诗歌故事》第六册·崔君沛 画《人生道奴曾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3.对着玉石材料来画
对着玉石材料来画,相当于把玉石材料当静物来画。同时加深了解材料的天然条件。
4.在玉石材料上画
在玉石材料上画,可以多次重复,画到满意为止。这是最直接、最符合玉雕特性的练习方法。但画的过程中既要关照到料形、色彩、纹理、肌理、绺裂的处理,还要避免受制于上述条件而忽视造型的美感。画,实际上贯穿玉雕创作的全过程。
玉雕中在玉石材料上表现设计意图的叫“画活”。
至于图像创意,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1]中有相关的要求可以参考,大致要求“在图形创作实践中,特别是进行一些主题性设计过程中,创造性见维的活用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运用创新观念不断发现新的图形组合方式。与人类对科学的认识一样,创意思维应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才能逐步提高。”从构思、布局、主题、空白四方面来着手。其中空白既可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更要遵循材质的天然特色。
(二)泥塑训练
泥塑训练以黏土、油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塑造成形,辅助以泥塑工具。泥塑可以反复修改,是练习造型基础的绝佳方法。泥塑练习是雕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根据大小的需要来分:架上泥塑和掌上泥塑。架上泥塑,一般30厘米以上。这在雕塑课堂是常用的。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泥塑的技法。更大的泥塑需要先搭骨架。架上泥塑的训练有益于把握玉雕造型的形式感和体量感;掌上泥塑,如民间泥人的做法,这似乎更适合于玉雕的前期准备。对照玉石材料和设计来进行泥塑,相当于雕琢前的排练。加快雕琢进入角色状态,深化对所要表现物象的造型调试。
1.按精细程度分:速塑和精塑
速塑。相当于速写,作为雏形的预先调适,注重大框架,大结构,大体感,快速确定比例关系。主要作为“草稿”用。显得随意率性。然而速塑多是意象的作品,有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在法国罗丹美术馆里,陈列的罗丹速塑泥稿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
精塑。精塑有赖于慢工,每个从业者都必须实践一定量的精塑,才能精确的理解造型的形式、体量、内在关系。精塑也是造型稳定,提高创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2.按表现形式分:浮雕式和圆雕式
(1)浮雕式的泥塑训练
纹样、薄意、云纹等都是浮雕方式。尤其针对籽料和独料的创作,由于籽料和独料多是经济价值高的材料。外轮廓和高点决定材料的分量。基本上雕刻的都在表层。所以浮雕式的泥塑训练就会大大提高创作的成功率。
(2)圆雕式的泥塑训练
圆雕式的泥塑练习,是从多方位来把握整体感。通过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关系来表现量感与张力。
在玉雕造型的基础练习中,我们可以参考前辈的宝贵经验,“泥人张”张錩教授总结的塑造总体诀:[2]
一情——含蓄;
二俏——生动;
三稳——安定。
创作四字诀:
巧(妙)—— 构思巧妙;
灵(活)——造形舒展灵动,形神兼备;
生(动)——形象生动传神;
精(致)——塑绘工艺精湛;
实践的五心诀:
决心——坚定不移;
信心——自信始终;
耐心——持之以恒;
平心——踏实平和;
细心——仔细入微。
四练诀:
多练——反复实践;
苦练——刻苦勤奋;
练快——触手成形;
练好——精于造化。
四多诀:
多学——多吸收;
多看——多观察;
多思——多思考;
多做——多实践。
注释:
[1]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工艺品雕刻工 [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2018.第152页.
[2]张錩.雕形塑意汇心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