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意象

第一节 意象

大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古希腊思想家留基伯的创想原子论。他的学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进一步推演万物的根本元素是“原子”的学说。希腊文中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有虚空的、永恒的、不生不灭之意。历经二十几个世纪的探索,在历代科学家们不断证实的基础上,如今原子还在继续分割下去……

追究“原子”是什么的过程,是不断地了解“原子”怎么存在的过程。这里面贯穿的是人的“意识”。当人意识到某种现象,及现象的物化成了形貌,需要表达出来,就得为现象及其物化之形起名字,就有了“名相”。每个人接收到“名相”后,又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名相”不是真相。佛门圣典《金刚经》记录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5年)和弟子的问答,提出“实相者则是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意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意的空性

“原子”是什么不重要,甚至可以说追求“原子是什么”是没有答案的。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个“意”。意的存在是“空”的,也许就是佛家说的“空”,道家说的“道”。“空”则通,通则变。唯变所适。[1]

《水花》 寿山芙蓉石 何马 作

2.意的生命性

意,有生命。若未生成象,或说未成形,等于“无生”即“不生”,没有“生”当然也没有“灭”,所以《心经》讲:“不生不灭”。意载于形,有形就有“生灭”。“意”的形象化说法,或说“意”的名相称为“意象”。意象有生有灭。玉石作品也有生灭,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

3.意有能量

驱动“识”的动能就是“意”,所以,意是有能量的。“意”的能量,是静止的,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当思维开始运动时,才显示出来。这里的“意”还有点像王阳明讲的“心”,被后人称为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于个人的认知各有差异,对“意象”一词理解必然各有不同,这是人之常理。所以,如果别人解理的“意象”与自己理解的不同时,就会对别人的作品作出优或劣的评判。此时人的思维运动处在低频波段,当然无法参透这个常理,使堕入“盲人摸象,各持一端”的低维境界。

可见欣赏一件作品,光从形式感看是不够的,还要看怎么形成形式感的过程。从形式形成过程中感悟“意”的存在感,这是意象作品的审美核心。

欣赏玉石材料的质地美、光泽美、色彩美等玉石特有的美,产生联想的“象”,往往没有具象成什么具体的物体,而只是美的一种形式。

注释:

[1]唯变所适,语出《周易·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此作品从寿山芙蓉石的蜡质感,油然地体悟万物变化之神奇。便从中构想出“意象”,设计成蜡烛熔化的状态,而在作品下方雕刻一个“小婴儿”,使作品充满回味无穷的意味,整个过程光彩绚烂而温润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