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Preface

玉,能雕吗?

人类使用玉石的历史,远比陶瓷、绘画早,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被当作艺术来重视呢?

什么能量驱使古人去琢磨这么坚硬的材料?

“玉雕”当代核心意义是什么?

随着对玉石雕琢的深入和思考,好奇心总时不时地涌起,一串又一串的问题冒出来。问题可以在思维中解答,却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雕刻实践中的条理性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只有在雕刻实践中的条理性思维才有可能分析出不易偏向的论点。

雕刻玉石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即人和材料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材料艺术。

探究材料艺术的过程,是明确以艺术和非艺术方式来处理人和材料的关系。

在地球上,人物、动物、植物、矿物、微生物之间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己心态,旁及生态,扩展到山河大地,星系星球,大到宇宙,小至微生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万物求生存、共衍化,其间交错着,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便是“万物共衍”。

维系“万物共衍”的动力是生存需要。站在人的立场看,反映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方面。身为宇宙间一分子,一个人终其一生要平衡的正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人类历史也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平衡史。平衡“生存需要”的方式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职业,由于个性差异的缘故,分化出不同的职业。玉石雕刻是古老而新兴的职业。以玉石雕刻方式来保障生理需要的同时,平衡自己的心理需要,也是玉雕手艺人处理人和物的关系的特有方式。以此为立足点,进而协调人和大自然关系,人和人关系,人和“我”的关系,达到美化心灵,净化精神,以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生存的历程中,我们要用大量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等。人类利用玉石材料至少有几万年的历史。从原始早期的捡用、打制;商周时期的治、理、切、磋、琢、磨;到汉代之后的琱瑑、镌雕、镂刻直至玉雕行业形成……展现出人类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运行轨迹。从砍砸、投掷、刮削、治疗、佩戴、祭祀、礼器、珍玩,直至玉石的艺术创作,串联着人类思维形态的变革序列。可以说玉雕发展史盈透着人类文明史。

玉雕,从远古走来,历经万载的历史变革,朝代更迭,人口变迁,文化冲突,虽然踽踽独行,却步履安详。没有改动的是砣轮转动的痕迹,改进的是玉雕的质量,输出的是浑厚精深的玉文化。贯穿着农、工、商,德、智、育,保存无尽的人文信息,充盈技能的生存能量。 我们正处在开放式的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生态环境的警示中,如何合理利用玉石资源?如何运用玉石文化,来促进院校美术教育和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交流,调和各科艺术门类的界限?这也是一个人生的课题。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玉石雕刻行业顺风顺水,大批的玉石雕刻工作者脱贫致富。为了鼓励扶持工艺美术行业,各部门出台多种奖励政策,促进了玉石雕刻行业的发展,呈现空前繁荣的盛况。奖励固然是光彩的事,有光就有黑影。繁荣,也就意味着大众化,大众化势必随波逐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史的经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提高了培植革新的觉性。随着管理规范化、合理化反映出人性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文化属性,“用人适其性,造器尽其材”。可见玉雕不仅是技艺的问题,还是淬炼人性的方式。

在众多的传统手工艺中,玉石雕刻还保留着相对原生态的手法,尤其对材质的理解和手工艺的传承。正因此,玉雕才被世界广泛关注,东南亚各国、英国、巴西、美国、西班牙等国都以各自的方式接纳并推广。玉石雕刻不但在工艺美术界一枝独秀,而且也被文化艺术的大花园移植,可谓名副其实的奇葩。这是认识的转变,还是事物发展也有它的“命运”?

正如玺印发展成篆刻艺术,民间歌咏发展到音乐学院,磨炼几千年的玉石雕刻,在这个时代才开始走进现代化、普及化的院校课堂。院校是人类社会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的圣地。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前程,关乎一个民族的力量。是把古老的“玉雕”纳入现代教育体系,还是把地道的手艺人请上课堂?抑或还有更好的方式吗?历史的教训太多了,对于重生的民族来说,每一步都要踏准。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提到:“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契合时代际遇,遵循生态共衍、文化流变、玉雕特性、技艺沿革、技艺创新、传承发展、生存需求的规律,提取民间工艺优良传统的精华,结合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玉雕成为学科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仁和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艺术。”[1]清华大学许正龙教授的这段教言,为我们明确了职业方向。可见,成立“玉雕学”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当下行业发展取向和艺术就业的需要。

本文试从玉雕学概念、玉雕的沿革、玉雕的基础教育、材料语言运用、玉雕的表达方式、玉雕美学、玉雕意象化、玉雕的思想维度、玉雕的诗性等方面,来构建“玉雕学”的学科框架。呓语累牍,率尔成章,旨在抛砖引玉,希冀引起大方重视,匡正之,尽善之。

注释:

[1]许正龙.和合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斛》 和田玉 苏州 瞿利军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