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的概念

一、玉的概念

玉,也习惯说成玉石。玉石的种类很多,按照产地分类,如和田玉、寿山石、独山玉、岫岩玉、密玉、青田石、析木玉、昌化石、仙游石、老挝石等。按照矿物成分分类的,如叶蜡石、透闪石、刚玉、石英石、硅化木、煤精等。按照颜色分类的,如田黄、翡翠、白玉、红玉、墨玉、蓝宝石、鸡血石、鸡血玉等。按产地加颜色分类的,如西安绿、印度红、广东绿、萧山红、雅安绿、建瓯白、首山红等。

为了便于雕刻创作的具体实施和理解,按钢制工具承受程度来分,玉石可以分成硬质和软质两种材料。这里的硬质玉石,指的是无法使用钢制工具进行雕刻的玉石材料,只能使用粘有金刚砂的砣轮、车针、油石等,现在普遍借助电动工具来带动。如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罗甸玉、翡翠、水晶、析木玉、黄龙玉、鸡血玉、阿拉善玉、水玉,还包括玛瑙、玉髓、琥珀、青金石、绿松石、硅化木(木化石)、黄蜡石、陨石、金田黄石、砚台石、金属原矿石,及各类珠宝和各类观赏石,还包括砗磲、贝壳、珍珠等。

软质玉石,指的是可以用钢制工具进行雕刻。也可以使用粘有金刚砂的车针,在粗胚阶段和局部肌理表现仍然现在普遍借助电动工具。如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仙游石、泰顺石、寿宁石、上饶石、建瓯白、楚石、西安绿、广东绿、雅安石、保利石(老挝石)、印度龙蛋石等等。钢制工具作用于软质玉石上的“刀触”和手感,可以和油画的笔触,泥塑的泥触相媲美。“刀触”的手感在“软质玉石”上的体会比硬质的玉石更加明显,具有典型性。“刀触”是造型的基本元素,是分析技法特性、作者个性、风格形成的重要源头。由此深入研究,可以加强并拓展玉雕的技法应用,惠及玉雕技法本源的理论整理。目前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这也是“软质玉石”分类的主要原因。

如果深入研究各种玉石矿物成分,有助于将玉石应在辅助养生、治疗的实用造型艺术上。《本草纲目》的金石部列举 灵砂、雄黄、雌黄、石膏、滑石、不灰木、五色石脂、炉甘石、石钟乳、石脑油、石炭、阳起石、代赭石、石胆、砒石、金星石、礞石、花乳石、金牙石、石燕、凝水石、玄精石、矾石、绿矾等都具有不同药用价值。提取玉石中有用成分,早已用在工业、医疗上。

通俗地认为美石为玉,按《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辞源》解释为:“美石。”《汉语大字典》[1]中的第一义项解释为:“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第六义项:“精美的:珍贵的。如玉酒;玉字;玉窗。”第八个义项:“磨炼;培养。《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汝),是用大谏。”第九个义项:敬辞:“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照、玉音。”其他字典还有解释为:“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石。~器。~玺(君主的玉印)。”“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比喻美德、贤才。君子比德如玉。——《礼记》”等等。

石和玉字,在商代的甲骨文就出现过。如石:,《说文解字》:“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释名》:山体曰石。大概认为石字的甲骨文像山崖凸出,如“厂”,读音为“汉”,人在这底下可以避雨,后来加上“口”字,指出脱落的崖石。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字典》[2]:“疑为石刀形之讹变……”这也是有道理的,或许“石”的原义就是石刀,因为石器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国语·晋语八》:“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这里的“石”是磨刀石意思。《战国策·秦策二》:“扁鹊怒而投其石。”高诱注:“石,砭,所以砭弹人臃肿也。”又引申为用石针治病。《黄帝内经·素问》:“灸之则瘖,石之则狂。”林亿注:“石,谓以石针开破之。”在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里藏得一枚宽大约1厘米的“石斧”(如下图),表面的光滑肌理像是经常使用过的,与经常切肉的生铁刀类似,沁色深层,这或是古代先民的手术刀。

玉字的甲骨文像一串东西,一般认为是一串玉。如:。从第一个字来看,似乎顶部还有绳结。这种形状从小的体量来看可能是作为悬挂的饰品,若放大来看,也像接收器或发射器,也许还有别的用途,因为玉石有一定能量,这方面可以放在艺术构思中去遐想。从第二个字来看,绳结的上下两端逐渐省略,像简体的“丰”字。这形状为什么是“玉”?和后来的玉有什么关联,至今仍然令人好奇。到了春秋战国时,与“王”的写法一样了。而王字的甲骨文像头顶着“冠”,也像一个“大人”立在地平线上。在许多字典里王字和玉的偏旁同属于玉部。到了小篆之后,在玉的从上到下第二画右下方,或者两边加上点来区分。

在古代不同性质的玉有各自的名称。如:瑶、琼、珏、瑾、瑜、璇、琅、玟、琊、琪、瑛、理、珙、珥、瑚、珊、顼、琦、珑、瑗、瑷、球、琢、玩、珈、珲、琏、瑟、琥、琶、瑭、琴、环、璩、玮、珐、璨、珧等。

玉石首先是自然形成的矿物石,独具玉质石性的特质,可以磨出珍珠般的光泽、质地像石头一样得坚硬。所以玉石的概念,也是玉的概念,但玉石不等于玉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