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玉雕美学

第六章 玉雕美学

为何向往美好?为何觉得美或不美?

无论是问题内容、问题本身,还是判断,其内在的动力是某种欲望。有欲望就有所需求,不外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方面。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外在反应,以变化无常的物像形式呈现。肉体器官能感知到的物象变化,是生理和心理与之对应的结果。一个人心无所求,就谈不上美和不美。可以说,美,源于需求。“美学”是生理需要和心理需的变相学。这是人的特有情感的反应。钱绍武先生曾在写书法,弹古琴,看影片,谈人体美等方式中诠释“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物象美感,感到变相都受制于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死亡的肉体感知不到的物象变化。婴儿看见一切只是“看”,听到一切只是“听”,但不知是什么,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婴儿的视觉、听觉接收到的只是“相”,对于“相”名称、好坏、用处等知识和辨别是后期逐渐学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也是这样。

“玉雕美学”,确切说应该叫“学习玉雕美”“玉雕美感”或“玉雕审美”,但本章核心意义是感知玉石的天然美,用于雕刻,达自我调节心境的目的。重点却在于“学”。“学”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童蒙接受教育使之觉悟,读音为“xué”。有过古文字常识的人都对文字怀敬畏之心,不敢滥用。顾野王《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学,觉也。”后一个读音为“jiào”,《说文解字》里“学”写作“斆”,指觉悟也。后来引申出模仿、注释、讲述、学说、知识学问等含义。

寿山石的质感美
玉石的天然美本身的确是大学问,玉雕美当然也有学问,所以就试用「玉雕美学」一词。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Aesthetic)概念,「Aesthetic」是感性、审美、美感的意思。而作为从事玉雕创作、理论整理和审美反省的手艺人,更习惯把「玉雕美学」理解为玉雕过程中感受美、以美完善自我的边工边学体验。《礼记》学记篇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通过研究人对玉石美的心理变化,反过来自我调适。几万年来人们用玉、识玉、赏玉、佩玉、玩玉、惜玉、敬玉、藏玉,在玉世上凝结着特殊的情感。这是玉雕美学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