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留意万象
传统的玉雕师很少留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创作的联系。一般从已有的玉雕图样中寻找题材。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历中。现在快节奏的工作,也使玉石雕刻创作与生活分离。艺术创作与生活一旦分工,创作的思想内容就失去了根基。工作与生活分开,是现在人的观念。这自然有其发展的道理,但一定不适合于人文艺术。
玉石雕刻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每天都要接触世间万物,如生活用具,窗外鸟语,墙上蜘蛛,户外花草,儿童老人……包罗万象。只要留意到了,就有感受,就有各自的想法。不一定都适用于玉雕创作,只要留意就好了,日积月累,都有起作用的时候。根植于自己生活的玉雕创作,必然是有个性的。留意于生活与玉雕创作的关联,创作才能更专一。这也是玉石雕刻趋向专业性的因素之一。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现象的留意,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
善于留意生活中的事物,最好从小培养成习惯。
笔者童年时生活在偏远的海边农家,这是不小的素材库,所汲取的养分来自大自然而不是画册、书籍之类。20世纪70年代,画册这些资料很稀有。在乡野:海浪、山涧、岩渗、屋漏、汗滴、糖厂、油行、蜜蜂巢、春耕泥水、夏溪戏水、秋霜垂露、冻水悬冰……俯拾皆是,信手拈来。比如番薯浆沉淀成淀粉,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回。番薯切成丝冲洗后的水,在大盆桶里自行沉淀,等到凝结成块,倒去表面的水,留下一层白色的番薯浆,到了快干时,伸手去掰下一块,便觉得很脆,可是一会儿手中的番薯浆就越来越柔软,不动声色地流淌着,清凉地漫出手掌,调皮地钻过指缝。不过人们休想掌握它,一握紧拳头,手中的部分番薯浆仿佛又干得清脆,随后又顺势流淌,甩也甩不掉,刮也刮不净用水冲,也甭想冲得利索。此时索性静静地感受手中的番薯浆的变化,清凉顺滑,像油却不腻,像胶却不黏,妙不可言。若把手放到溪流中,番薯浆就像雾一般似动非动地悄然褪去,不用多久就了无踪影,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还记得母亲磨米浆:磨盘被推转起来后,熟练地舀一勺浸过的米,灌进磨盘上面的漏孔,一会儿乳白色的米浆随着两块磨盘石的转动与挤压,一层一层地从两块磨盘之间溢出来,从容地滑进入环槽,汇到磨盘嘴,一声不响地注入桶内。米浆从上到下形成一段上宽下细的“线状”,流畅得使我忍不住伸出指头,去触碰一番。粒状的米在水、磨盘、外力的作用下化成如此的形式,还不说用米浆制成各种食品了。再一个就是点燃一段时间的蜡烛,只要视线一碰上,就会使人顺着蜡烛溶化的各种形状肆意联想,像鸟、像山、像人、像佛、像云……不但看,还经常动手玩过,变着各种花样去烧蜡烛,使之溶化出乎意料的造型。至今仍然童心未泯,玩味不减,只是玩法多了些而已。
画稿 1997年 何马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