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玉的方法与用意
相玉,是通过眼观,手摩、手掂、刀试、仪器测试等方法,对玉石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对玉石的形状、色彩、纹理、肌理、质地、光泽、名称、重量等特性做出整体的把握。
察看玉石的能力叫“眼力”。接触玉石材料第一步就是看。眼力是练出来的,业内常说“要多看”,要求大量的看料经历。同时伴随着是手摩和光照来配合相玉。这是玉石藏家、经营者、雕刻师必备的基础工序。作为雕琢,还要通过工具来体验手感,不同材质的手感都不一样。相玉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量形
形状包括天然形和人为成形两种。
天然形的玉石,在水流、风沙侵蚀,地层浸泡等地质作用后,自然成形的料石。如:籽料、田黄石、蜜蜡、阿拉善玉、陨石、“龙蛋石”等玉石独料。料形是决定作品外轮廓的首要条件。料形也是诱发作品造型的因素之一。对天然形的玉料把握,受到造型需要和价值观两方面影响。
人为成形。在开采中改变自然形貌的玉石材料,如山料,被切割的物料。这类材料居多。
(二)辨彩
《象》 保利石 张苓燕 作
玉石的色彩极其丰富。对玉石材料色彩的把握有助于创作中的巧色和俏色运用,并对应感情色彩。细心体会色相、彩度、明度、色差、色阶、色彩的稳定性等方面的感知效应。这里的色彩稳定性指的是,由于少数玉石材料在不同环境中产生色彩的偏差现象,如深浅变化、退色、变色。有些色彩是某种材料所特有的,有的在特有的质地中体现出来,这些成为鉴定材料的依据。也是表现特定题材的引导。如和田玉的脂肪白,翡翠的正绿、田黄石的正黄、琥珀色、南红、鸡血红、芙蓉石的温润白、仙游石的幽蓝等。
对色彩的感知力是鉴定品种和认知材质优劣的决定性能力。通过眼观、光照射、湿润表面来感知色彩的分布、浓淡、过渡、穿插、交融等方面的微妙变化,才能精妙独到的利用巧色。也是观赏者和雕刻者获取玉石美感的重要途径。
(三)析纹
玉石材料所具有天然的纹理多种多样,合理地保留和利用,才能体现玉雕的特性。玉石的纹理按形状分有条形纹理、线形纹理、点状纹理、直线并排纹理、曲线排列纹理、块状纹理、混合型纹理及不规则纹理。
观察纹理除了平面看,还要从侧面分析,从前后看纹理的内外走向分布。不少沁色的裂纹,剖开后是色层。
纹理有单色和多色的呈现的。
还有的是无色的,隐现与质地通透的材质中。对于单色材质的裂纹不要产生嫌弃、反感、担忧心理,这都蕴含某种启示,热心地接纳,不要急着下手分离。想想看,水中光的折射,物体的高光、透光的水珠、飞溅的水花、雨……与之何其相似?利用得好,妙不可言。
(四)探质
玉石的质地要从透明度和硬度上来探索。最好的了解方法就是眼睛看加雕刻工具作用下的手感来完成。质地的透明度决定不同质感的题材表现,也决定了作品主题的背景调子。质地还决定了色彩的明度和彩度的把握。比如,对于翡翠质地,可以适当地车薄用来调色。而多数材质车薄之后色彩就淡了或偏白。
玉石的质地还受温度的影响。电动机转子的高速转动,使刀具作用在玉石上产生高温,有的料子会因此加深裂纹,甚至开裂。如某些片状结构的玉、一些缅甸琥珀、叶蜡石等,就不宜用电动机转速太快,而且要持续加水。而叶蜡石类雕刻时若加水,其粉尘与水融合后产生黏性,影响雕刻中的有效观察。所以常用排气扇来排尘。多数的黄蜡石可以加水,有时也不加水也能顺利雕刻。
了解质地的硬度必须要上手试刀,在不同雕刻工具作用下的手感中才能深谙其中玄奥。质地的硬度直接影响技法表现,比如镂空、刻花、掏膛、活环、放链、活动提梁、拼镶等细活。
(五)感触肌理
玉石表面呈现的质感就是肌理,肌理既要眼观更要手摩。玉石表面形成的天然的组织肌理结构,通过手摩可以感受到,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变化。肌理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是设计的参照,是引发构思的提示。肌理是触觉艺术的启发因素。
(六)光泽
玉石的光泽指玉石材料表面上反射出来的亮光。在可见光中反射出玻璃光泽、珍珠光泽、油脂光泽、金属光泽、粉状光泽等。
玉石的折光率、蜡质、密度等,影响玉石的光泽。
玻璃种的翡翠、水晶透出的是玻璃光泽。冰种翡翠、田黄石、萤石、珍珠泛起荧光,即珍珠光泽。和田玉、寿山石、阿拉善玉、玉化的黄蜡石等浮现的是油脂的温润光。鸡血玉、昌化石、西安绿、蜜蜡等材料磨光后,有的呈现粉状光泽。那是因为材质中分布极为细密的毛孔所致,显得浑厚而耐人寻味。含金属矿物的玉石、陨石等,可以磨出金属光泽。
(七)名称
不同的玉石都有名称,除了便于交流功能外。还反映材料的产区、色彩等特性。玉石名称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创作时常能用到。比如白玉象征高贵、纯洁;寿山石是祝寿的吉祥语;鸡血石蕴含辟邪的民俗心理;雅安绿如静谧中生长的丛林等等。
(八)重量
玉石材料的重量是检测其真伪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如翡翠中A货比B货、C货重。有些不同品种的玉石,色彩质地差不多,通过比重的不同来鉴别。
玉石材料是玉雕创作的先决条件。材料是激发联想,进而引发构思、设计、创作的因素,也是题材、内容、艺术表达、思想转化的基础载体。由于玉石属于天然形成的,随着雕琢的不断深入,常常出现新的问题。至于所谓的杂质、脏绺应平等看待,先不做褒贬,若利用得当往往变废为宝。所以在相玉阶段不但弄清玉料的基本情况,还要做好平和灵活的心理准备,为后续创作留出不断改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