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找思维线索
思维的线索很多,以念头为起点,“思”来运作,“想”为思维成像。
(一)念头
“念”字古文写作:,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底。今“在古金文中,象“日”字之倒文。蓋出言為日;言而未出為今。故今字象日之倒文。”[1]念有惦记,心中打算等意思,《论语·公冶长》讲:“三思而后行”。古训有:“话到嘴边留三分”。即便这“念”到了后来成了“读”的意思,也还是在内修的层面。念头,是反应速度极快的意识,一闪而出,转瞬即逝,一瞬间千万变。在相玉时,闪过的念头是很多的。在那一刹那捕捉有利于玉雕创作的念头,是一件有趣的事,每位玉雕师都在经历。念头主要受到个人的经验影响。
(二)用好念头
玉雕及玉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光感、质感等都能触发念头,旋即纳入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经验习惯即成念头的线索。
动作经验有助于雕琢表现力,至于手上功夫,一般持续三年的实操经历就能娴熟。而手感的灵敏度取决于灵性,即思维的质量。在人体的协调机能衰退之前,动作经验可以促进思维活动。
思想经验一直服务到人的一生。思想经验的作用,可以举一反三,不一定能触类旁通。思想经验很容易造成开发新思维的局限。这是人生经验的矛盾。好比为了摄取养分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而进行饮食行为。但摄取过量就不利于身心健康。
《洞见》 寿山芙蓉石 何马 作
人生经验的重要作用在于反向力。在经验中接收某种能量时,不要执着于经验本身。比如课堂上从静物画到人体,主要是在技艺经验中感受美的规律。在这过程如果能时时反思自我,观察接触外物的心理变化,并把所有判断都调节在包容、欣赏、协和的心境中。那么真善美就与心同在。这点应念兹在兹。圣贤克念作圣,练就真善美的化身。
念头是无时不有的,无念或是终极境界,作为手艺人是无法想象的,也无需追求。《坛经》指明“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即为无念。事实上提及“无念”也是一种念头。这里提及无念,主要是针对进入玉雕构思阶段的放松。这个阶段的心境,与其说构思,不让自己怀着欣赏的心态来相玉。
欣赏玉石,观赏的是玉石的形、彩、文、质。换个角度讲,是解读材质语言。人在实景中旅游,眼观心随想。神识在玉石的图文中品游,与旅游何其相似?这两种游,主要都是游心,玩过后的回味,在本质上是一样。游心在玉石中,是在微观的秘境旅游。旅游的心情是愉悦和放松的,因为此时是旁观者,是观光者。这样的心念放在玉雕构思和创作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可见思维管理的重点在于心态,培养习玩和欣赏的心态,有利于调节念头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