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玉雕的诗性

二、解析玉雕的诗性

(一)玉雕的诗性源自与玉相识起

玉石有材质语言,形状、色彩、纹理、质地、肌理、光泽等是玉石的语言词汇,分布状态是表达方式。这谁“听”得懂?“玉石之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3],古代卞和[4]就是这样的良工。

有人会问,玉石既然有语言,那怎么没有声音?印第安人说话有声音,我们也听不懂。汉字没有声音,中国人几乎都能看懂。还有肢体语言、形象语言等等。《毛诗序》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语言不等于声音。声音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盲文用手摸心领,哑语用眼观神会。人从婴儿开始就在察言观色,解读表情语言。玉石的表面特征就是玉石的表情语言,我们将之进行造型刻画,增加了玉石的肢体语言。

(二)玉雕诗性的本质功能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玉石是我们了解大自然的媒介。解读玉石的最深切的途径就是玉雕实践。“雕”本身就是一种作用,或传达,或解读、或接收、或传递。“雕”也是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玉雕既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雕刻语言和玉石的材质语言是玉雕的语言的基本词汇,语言互相交流的本性也可以理解为“诗性”。诗性也是欲求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