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思到想
下文出自笔者在课堂与学生的一次互动。
在玉雕构思阶段体现从“思”到“想”的心理活动。作为美术类的从业者,对“图像”的感知是灵敏的。思维习惯于“图像化”。图像化的思维有其生成与发展的原理。
(顺手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子)
师:大家看看这矿泉水瓶子,脑海中浮现的是矿泉水而不是塑料瓶子,对吗?
生:(有人点头)。
师:即便里面装着是白酒,大家还是思维惯性看成矿泉水,不是吗?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坐车时看着窗外,眼睛所观察到的景物,都能记住吗?
生:(有人摇头)。
师:有时候看着景物想着心上人,留下的不是眼睛所触及的景物,而是在脑海中呈现心上人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座的各位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吗?
生:(点头)。
师:可见,我们经常对很多事物熟视无睹,看见却假装看不到。大家想想看,真的是眼睛看到的? 眼见未必为实啊。其他如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摸的都是类似的道理。
师:提到“寿山石”,在座各位的脑海中定然都会出现寿山石形象,每个人的寿山石印象,会都一样吗?
生:(有人摇头)。
师:显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不可能有一样的印象。对事物不一样的理解,就是差异,有差异就会比较,一比较就有对立,对立就会失衡。教育、生活、创作等因为思想的失衡,导致矛盾重重,人心惶惶,可见这是个不得不探讨的问题。令人无奈的是,不探讨就迷迷糊糊,一探就更加糊涂,这是问题中的问题。此时“你”如果一动脑子去思考,其实还是“你”的理解。“我”的理解当然是“我的”,不是“你的”,或说不像“我的”,又该怎么去理解?这又是个问题。请注意,这里的“你”“我”都加了引号。同理,我现在要讲的“寿山石创作”,也只是我的理解。题目用“寿山石创作”,是为了避开“寿山石雕”的惯性思维。如今的“寿山石雕”显然不是以前的寿山石雕。那么又如何突破“我”理解呢?这又是个问题。
以上截取课堂的一段情景。插入在思维的三要素:念头、思、想之中,作为以下内容的引子。接上述的念头阐释念头、思、想的作用原理。
由于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认知逐渐形成种种暗示,成了潜意识。我们通过眼睛的视觉通道,耳朵的听觉通道……接收到信息后立刻就思索,然后生起认知、分别、接受、拒绝等念头。其中是怎么运作的呢?试从“思”和“想”文字入手。
“思”字的结构是心字底,上面加个“田”字。如下图,所示,“思”字从篆书到楷书的转化。“思”上的“田”不是田,这里的“田”在篆书中是“囟”字,就是婴儿时期的头骨没有完全闭合,用手摸婴儿头顶中间的部位,很软,像心脏一样在跳动着就是囟门。底下是“心”字。头顶和心是能量的重要接收器,可见,“思”可以理解为心、脑作用。这里讲的“心”不是医学上的心脏。
“想”字的结构是:心上面有一个相字,“相”字由“木”和“目”组成,其形状好像用眼睛在看树……引申为成像。可见“想”是心脑同时运作而生起对应的“像”,这个意义像和相同义。想,是“心”通过“思”而生出来的相。这就是“相由心生”的由来。我们平时所说的相由心生是“相学”的民俗理解,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叫“人不可貌相”。
在玉石雕刻构思中所产生的“相”,是玉雕师构想出来的“思维图像化”。
婴儿时期,思而无想。随着启蒙教育,也因为自身的生长需要,渐渐思而成像。之后就“思入风云变态中”去了。“思入风云变态中”语出宋·程颢诗《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
[1]邓和.中国文字结构选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主讲人何马,题目为《寿山石创作的思想维度》,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2019非遗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