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素描法”的核心在于心法。随着技法的运用,不断派生出新的技法。所有的方法都有针对性,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方法作为过渡工具,语言、文章都是工具,不是目的。而我们重要的是从中感悟到什么。古人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3]“技进乎道”光靠技能培训是达不到,同样都是为生计而学习技能,其用心的不同,结果就有很大的区别。

“素描法应用的普及,虽然出现大量流于世俗化的产品,却满足大众化的审美需求。总有人在这技法基础上不断提炼,‘述镕情理、裁文采’,使作品合乎‘谋篇之道’”[4]。题材和雕刻语言。

所以把玉石雕刻训练当作教育来实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技能培训的升华。

从学徒到成师、成家,从基础训练到创作,直至理论体系形成。玉雕经验,是以玉雕的方式亲身经历和验证。玉雕基础教育的特色是边工边学,即便有成仍然继续。《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大成者,大觉之人也。通过技能学习到意识自觉,也是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历程,最终达到“自觉觉人”的能力。

注释:

[1]朱尚熹.失语的中国当代雕塑[J].雕塑.2014,(4):36-39.

[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页.

[3]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91页.

[4]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